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怎样辨析?

来源:法律科普站 2.41W

拾得遗失物和无因管理都是民法上的重要概念,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并占有该遗失物,而无因管理是指为避免损失,主动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两者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故概念容易被混淆。那么,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应该怎样辨析呢?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将为您介绍。

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怎样辨析?

一、拾得遗失物

遗失物拾得是指发现且实际占有该遗失物,是发现与占有两者相结合的行为。发现与占有缺一均不可构成拾得。拾得遗失物为事实行为,拾得人有无行为能力在所不问。即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能成为拾得人。拾得行为通常为无因管理行为,诚实拾得人以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构成无因管理,不诚实之拾得人以为自己的利益拾得以及认为是无主物拾得的,不构成无因管理。拾得行为以合法为要件,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二、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为避免造成损失(损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仅为他人),主动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管理他人事务的人,为管理人;事务被管理的人,为本人。无因管理之债发生后,管理人享有请求本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的债权,本人负有偿还该项费用的债务。 无因管理是一种法律事实,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无因管理之债的产生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当事人意思。

三、拾得遗失物与无因管理的辨析

“通常拾得之活动,属于无因管理,诚实拾得人以为他人管理之意思为之者,构成无因管理,不诚实之拾得人以为自己之意思为之者,构成准无因管理。惟以为无主物拾得人,非无因管理人”。

1、无因管理须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即须“主观为他人”。“不诚实之拾得人以为自己之意思为之者”,实为恶意占有人,准无因管理并不是无因管理。民法中“准”的技术手段,起源于罗马法。“‘准’这个字放在罗马法的某个名词之前通常含有这样意思,即如果比较以‘准’作为标志的概念和其原来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表面上的可类比性或相似性。它并没有表示这两种概念是相同的,或是属于同一种类的。相反,它否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具有同一性的概念;但是它指出它们之间有充分相似之处,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归为另一个的连续”。

2、准无因管理与无因管理,相去甚远,准无因管理并非无因管理。 有学者主张,“遗失物拾得就是无因管理的一种类型”。

3、“遗失物之拾得,原系无因管理之一种,惟法律特予以特殊之规定耳”。

4、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没有注意到对遗失物还存在自主占有(即非无因管理)的情况。笔者认为,在自主占有场合,有的是恶意,例如占有人明知拾得物为遗失物仍意图私吞;有的是善意,例如占有人误以为遗失物是无主物,欲先占取得所有权。而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者,其对遗失物之占有均为他主占有。 对遗失物的占有,是有权占有,还是无权占有?通说认为是无权占有。

5、通说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棍子打死”,否定了对遗失物存在有权占有的可能。对遗失物的占有,应区分为两种:构成无因管理的,为有权占有;不构成无因管理的,为无权占有,形成侵占或处于不法状态。

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是两个相近且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两者定义和性质的比较,可以对其进行辨析。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无因管理须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遗失物有无因管理和非无因管理,通常在自主占有的情况下,并且有恶意和善意之分。以上就是对两者的辨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