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詐騙的構成要件

來源:法律科普站 6.93K

信貸詐騙的構成要件

信貸詐騙是指利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等證明材料騙取銀行貸款的行爲,那麼,信貸詐騙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瞭解有關信貸詐騙的知識。

信貸詐騙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雙重客體,既侵犯了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對貸款的所有權,還侵犯國家金融管理制度,貸款是指作爲貸款人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對借款人提供的並按約定的利率和期限還本付息的貨幣資金。在現代社會中、隨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資金需求的愈益增大,貸款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僅透過發放貸款參與企業流動資金週轉,並支援企業購置固定資產和進行技術改造,促進生產發展,同時還透過發放貸款促進商品流通,促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等發展。與此同時,隨着我國貸款金融業務的日益發展,詐騙貸款違法犯罪活動也隨之產生並愈益嚴重。詐騙貸款行爲不僅侵犯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產所有權、而且必然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的正常進行,破壞我國金融秩序的穩定。因此、詐騙貸款行爲同時侵犯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所有權以及國家的貸款管理制度,具有比一般詐騙行爲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爲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爲。

首先,本罪表現爲行爲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行爲。所謂虛構事實,是指編造客觀上不存在的事實,以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信任;所謂隱瞞真相,是指有意掩蓋客觀存在的某些事實,使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產生錯覺。根據本條的規定,行爲人詐騙貸款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這種情形近年來屢有發生,僅在上海一地,一年就發生假引資的詐騙幾十起,案犯一般是僞造國外某財團的鉅額資金或者“在美國的愛國華人”的鉅額私人存款要以優惠條件存人某銀行,以騙取銀行的貸款和手續費。此外,還有許多犯罪分子編造效益好的投資項目,以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

2、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爲支援生產,鼓勵出口,使有限的資金增值,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有時也要根據經濟合同發放貸款,有些犯罪分子僞造或使用虛假的出口合同或者其他短期內產比很好效益的經濟合同,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如犯罪分子張某僞造某公司的出口供貨合同,並以虛假的合同向上海某銀行申請了幾百萬元的貸款後攜款潛逃。

3、使用虛假的證明檔案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所謂證明檔案是指擔保函、存款證明等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所需要的檔案。如某公司透過銀行內部的工作人員開出了一張虛假的存款證明,並以此向另一銀行貸款幾百萬元。

4、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超出抵押物價值重複擔保,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這裏的產權證明,是指能夠證明行爲人對房屋等不動產或者汽車、貨幣、可隨時兌付的票據等動產具有所有權的一切檔案。如罪犯張某以僞造的某房屋開發公司房產證明爲抵押,騙取某銀行貸款一百餘萬元。

5、以其他方法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這出的“其他方法”是指僞造單位公章、印鑑騙貸的;以假貨幣爲抵押騙貸的;先借貸後採用欺詐手段拒不還貸的等情況。本項規定的精神是不論行爲人以何種方法詐騙貸款都要依本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單位不能成爲本罪的主體。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與詐騙貸款的犯罪分子串通併爲之提供詐騙貸款幫助的,應以貸款詐騙罪的共犯論處。所謂串通,在本罪是指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與詐騙貸款的犯罪分子在實施詐騙前或在詐騙的過程中,相互暗中勾結,共同商量或進行策劃,與詐騙犯罪分子予以配合,充當內應而爲之提供幫助的行爲。對於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與其他犯罪分子相互勾結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錢財的行爲,應當注意分清兩種人員在共同犯罪中採用行爲的性質,如果是以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爲主,而採用的行爲主要是利用職務之便進行,社會上的其他人員僅是提供幫助的,這時就應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所犯的罪行來定性處理,如是貪污,就應依貪污罪處罰,社會上的其他人員則以貪污罪的共犯論處;如是侵佔就應以職務侵佔罪治罪,其他人員則以職務侵佔罪的共犯處之。如採用的行爲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爲主,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僅是爲之提供幫助的,這時就以本罪定性處罰。而不能不分情況,都以本罪或他罪論處。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上由故意構成,且以非法佔有爲目的。至於行爲人非法佔有貸款的動機是爲了揮霍享受,還是爲了轉移隱匿,都不影響本罪的構成。反之,如果行爲人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雖然其在申請貸款時使用了欺騙手段,也不能按犯罪處理,可由銀行根據有關規定給予停止發放貸款、提前收回貸款或者加收貸款利息等辦法處理。

法律認定

罪的界限

1、“以非法佔有爲目的”是區別罪與非罪界限的重要標準。在認定詐騙貸款罪時,不能簡單地認爲,只要貸款到期不能償還,就以詐騙貸款罪論處。實際生活中、貸款不能按期償還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原因也很複雜,如有的因爲經營不善或者市場行情的變動,使營利計劃無法實現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這種情況中,行爲人雖然主觀有過錯,但其沒有非法佔有貸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認定。有的是本人對自己的償還能力估計過高,以致不能按時還貸,這種情形行爲人主觀上雖然具有過失,但其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不應以本罪論處。只有那些以非法佔有爲目的,採用欺騙的方法取得貸款的行爲,才構成貸款詐騙罪。

2、要把貸款詐騙與借貸糾紛區別開來。有些借貸人在獲得貸款後長期拖欠不還,甚至在申請貸款時就有誇大履約能力、編造謊言等情節,而到期又未能償還。這種借貸糾紛,十分容易與貸款詐騙相混淆,區分二者的界限應當把握以下四點:

(1)若發生了到期不還的結果,還要看行爲人在申請貸款時,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實是否已經存在,行爲人對此是否清楚。如無法履約這一點並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還,也不應認定爲詐騙貸款罪而應以借貸糾紛處理。

(2)要看行爲人獲得貸款後,是否積極將貸款用於借貸合同所規定的用途。儘管到期後行爲人無法償還,但如果貸款確實被用於所規定的項目,一般也說明行爲人主觀上沒有詐騙貸款的故意,不應以本罪處理。

(3)要看行爲人於貸款到期後是否積極償還。如果行爲僅僅口頭上承認還款,而實際上沒有積極籌款準備歸還的行爲,也不能證明行爲人沒有詐騙的故意,不賴賬,不一定就沒有詐騙的故意。

(4)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考察,透過多方做客觀行爲全面考察行爲人主觀心態,從而得出是否有非法佔有貸款的目的,這對於正確區分貸款詐騙與借貸糾紛的界限具有重要意義。

詐騙罪的界限

1、犯罪對象不同。本罪的對象僅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受害人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而詐騙罪的對象既包括貨幣,亦包括財物,對象不僅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其範圍比貸款詐騙罪廣泛得多。

2、發生的領域不同。本罪發生在金融領域進行貸款的過程中;而詐騙罪的領域範圍則極爲廣泛,可以涉及任何領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領域在內。

3、侵害的客體不同。本罪不僅會對國家、公衆貸款的所有權造成侵害,同時亦侵害了國家有關金融信貸的管理制度,其屬於複雜客體;而詐騙罪的客體則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

4、客觀行爲的表現方式不完全相同。兩者行爲的本質特徵雖然都是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但本罪所使用的方法卻是圍繞騙取貸款進行的,所使用的具體方法都是與貸款所需的檔案、檔案有關,如虛構引進資金、項目;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等等就是如此;而詐騙罪的行爲方式更多樣化,有時僅憑其三寸不爛之舌便可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

5、犯罪的起點額不同。本罪的認定爲犯罪的起點數額,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五十條之規定,追訴起點金額爲2萬元;而詐騙罪的起點數額一般是在3000元左右。[2]

一罪與數罪

貸款詐騙罪的行爲人在實施貸款詐騙罪過程中分別又觸犯其他罪名,應分別情況作出處理。如行爲人採用僞造公文、證件、印章詐騙貸款,其行爲又觸犯了僞造公文、證件、印章罪的,應按牽連犯的處罰原則,從一重罪論處,定貸款詐騙罪。如行爲人在詐騙貸款的過程中,採用收買、行賄等手段騙取貸款,其行爲又構成行賄罪,應對詐騙貸款行爲和行賄行爲分別定罪,按數罪併罰原則處理。

(四)共同犯罪與非共同犯罪

司法實踐中,對於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與實施貸款詐騙行爲的犯罪分子事前通謀,爲貸款詐騙活動提供幫助的,一般是以貸款詐騙罪的共犯論處。

如果銀行或者其他金融工作人員與實施貸款詐騙行爲的犯罪分子沒有事前通謀,也就是沒有主觀上的共同犯罪故意,而是單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關係人發放信用貸款或者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造成較大損失的,雖然在客觀上致使貸款詐騙罪的犯罪分子行爲得逞,對該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也不應以貸款詐騙罪的共犯論處,而應當依照刑法第186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違法向關係人發放貸款罪定罪處罰;如果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關係人以外的其他人發放貸款,造成重大損失的,則應當依照刑法第186條第二款的規定,以違法發放貸款罪定罪處罰。

如果詐騙貸款行爲是在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組織、策劃下,與外部人員共同實施的,外部人員只起了輔助作用,則犯罪的性質就變成貪污罪或者職務侵佔罪,而不能認定爲詐騙貸款罪。

(五)銀行工作人員實施詐騙貸款行爲

這是關於特殊主體犯罪的定性問題。貸款詐騙罪的犯罪主體雖然是一般主體,但是如果是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冒用他人名義或者虛構假名騙取貸款的,則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實踐中,冒名貸款主要有“頂名貸款”、“搭名貸款”、“盜名貸款” 和“假名貸款”幾種。如果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採用了上述欺騙手段取得貸款,並將貸款非法佔有或者挪作他用,則應當分別根據刑法關於貪污罪、職務侵佔罪或者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六)與民間借貸糾紛界限

在實踐中,有時對貸款詐騙與民間借貸糾紛之間的界限認定往往比較困難。例如,借貸人獲款後,長期拖欠不還,甚至在申請貸款時就有誇大履約能力、編造謊言等情節,而到期又未能償還。對此,有人認爲只要到期不還所借款,就可認定爲貸款詐騙,以貸款詐騙罪論處。還有人認爲,只要借款人到時候承認欠賬,就不應認定爲貸款詐騙,應以民事借貸糾紛處理。

應當承認,在借貸關係中,借款人到期是否能夠還款付息,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既有主觀上的因素,也有客觀上的因素。因此,罪與非罪的區分,應該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具體來說:

第一,如果已經發生了到期不還的結果,要看行爲人在申請貸款時,嚴重履約能力不足的事實是否已經存在,行爲人對此是否清楚。如果無法履約的原因形成於獲得貸款以後,或者行爲人對根本無法履約這一點並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還,也不應認定爲貸款詐騙,而應以借貸糾紛處理。

第二,要看行爲人獲得貸款後,是否積極將貸款用於借貸合同所規定的用途。儘管到期後行爲人無法償還,但如果貸款確實被用於所規定的項目,一般也說明行爲人主觀上沒有欺詐貸款的故意,不應以詐騙論處。

第三,要看行爲人於貸款到期後是否積極設法償還。如果行爲人僅僅口頭上承認欠款,而實際上沒有積極籌款準備歸還的行爲,也不能證明行爲人沒有詐騙的故意。不賴賬,不一定就沒有詐騙的故意。

第四,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因爲貸款詐騙犯罪與一般借貸民事糾紛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行爲人主觀上是否出於騙取他人財產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必然透過一定行爲表現出來。能夠說明某種主觀心理狀態的行爲越多、越全面,罪與非罪之間的界限才越明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