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 - 清算賠償的順序

來源:法律科普站 2.49W

破產清算是指宣告股份有限公司破產以後,由清算組接管公司,對破產財產進行清算、評估和處理、分配。清算組由人民法院依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組織股東、有關機關及有關專業人士組成。所謂有關機關一般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政府主管部門、證券管理部門等,專業人員一般包括會計師、律師、評估師等。

破產 清算賠償的順序

一、相關法律

《公司法》中的破產清算是指處理經濟上破產時債務如何清償的一種法律制度,即在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時,由法院強制執行其全部財產,公平清償全體債權人的法律制度。破產概念專指破產清算制度,即對債務人宣告破產、清算還債的法律制度。

要將公司的普通清算和破產清算區別開,它們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只規範普通清算。

繼《企業破產法》和《公司法》之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2年7月釋出了《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破產規定》)。由於破產清算會計原理與常規會計原理大不相同,因此,破產清算的會計核算方法必然與常規會計核算不同。國家有關破產清算會計核算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會計準則,主要有1997年財政部制定的《國有企業試行破產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然而在目前會計實務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於解決。

二、破產清算賠償的順序

2007年起,《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企業破產部分已被修訂;

《企業破產法》(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依照下列順序清償:

(一)、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卹費用,所欠的應當 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二)、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三)、普通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產企業的董事、監事和 高階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該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破產費用:

(一)、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

(二)、管理、變價和分配債務人財產的費用;

(三)、管理人執行職務的費用、報酬和聘用工作人員的費用。

共益債務:

(一)、因管理人或者債務人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所產生的債務;

(二)、債務人財產受無因管理所產生的債務;

(三)、因債務人不當得利所產生的債務;

(四)、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應支付的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其他債務;

(五)、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

(六)、債務人財產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進一步加大保護普通職工的利益,控制企業高階管理人員的薪資支付;《民事訴訟法》和《企業破產法》兩者相比,《企業破產法》由於頒佈時間晚,更適應中國經濟情況的發展,其表述更為更為完善,更為具體。

據《破產法》40條: 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抵銷:

(一)、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

(二)、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的,但是,債權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 前所發生的原因而負擔債務的除外;

(三)、債務人的債務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但是,債務人的債務人因為法律規定 或者有破產申請一 年前所發生的原因 而取得債權的除外。

據《破產法》109條:對破產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破產清償順序總結:

1、債權人和債務人互負債務,抵消債務人財產,40條規定的除外;

2、擔保債權;

3、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依照下列順序清償:

(1)、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卹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2)、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3)、普通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產企業的董事、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該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償付遵循以下原則:

1、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由債務人財產隨時清償。

2、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先行清償破產費用。

3、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或者共益債務的,按照比例清償。

總結: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二者的清償順序,外部按先後,內部按比例。

由此可見破產清算賠償的順序十分複雜,一邊要安撫員工和其他股東的情緒還要償還公司的債務,孰輕孰重還要管理者仔細斟酌。除了將這項重任託付給專項小組之外,作為公司的一份子還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自己和員工的利益。如果還有疑惑,建議諮詢相關律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