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撫養人撫養費計算標準是什麼?

來源:法律科普站 3.14W

被撫養人撫養費計算標準是什麼?

以下是詳細的法律法規,以及一些常見情況的具體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週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週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週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如四個人每年的撫養費加起來不超過)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舉例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撫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這項規定有兩層含義:

其一,當被扶養人數較多時,應得之生活補助費顯然較多。但不管有多少,賠償義務人承擔的數額每年均不得超過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M)和農村居民年生活消費支出額(N),即以此為上項封頂。

其二,當有的被扶養人年滿18週歲不再成為扶養對象時,被扶養人人數減少,賠償義務人是否每年還必須支付M或N呢?這就要看被扶養人的其他扶養人承擔相應的部分後剩餘多少,剩餘數多於M或N,賠償義務人仍必須承擔M或N,如果剩餘數少於M或N,則賠償義務人只承擔剩餘數,不應將其他扶養人應承擔的部分再分配給各個被扶養人,爾後由賠償義務人承擔。筆者從多次的審判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如下計算方法,供同行商榷。

由於多個被扶養人各自扶養年限不同,於是便出現了在總的扶養年限內各個不同的階段由於被扶養人人數不同,賠償義務人所支付的扶養費也相應的有所區別。

以被扶養人年限最低的一人之扶養年限作為第一階段,此階段被扶養人人數最多。獨立計算各個被扶養人的生活補助費,然後加起來看是否超過賠償義務人應賠償的總額(應賠償總額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農村居民人均年消費性支出額乘以該階段年限),如果超過,按超出比例在各個被扶養人的計算所得中扣減。所剩之數便是該階段各個被扶養人應得的生活補助費。

第二階段為次低年限被扶養人的扶養年限減去上列被扶養人的年限。該階段中最低年限的被扶養人已支付完畢,故已不存在,只計算剩餘被扶養人的生活補助費,計算方法同第一階段。

第三、第四以後各階段以此類推。

當計算到後期階段時,被扶養人應得之數可能不超過甚至小於賠償義務人應賠償總額數。此時不得將小於部分再按比例攤給各個被扶養人,否則便出現了賠償義務人承擔其他扶養人應承擔部分之錯誤。

最後累計各個被扶養人在各階段實得之數,便是賠償義務人所支付的各個被扶養人的生活補助費。

上面就是被被撫養人撫養費計算標準和一些常見的算法了。可以根據對方的年齡,你們當地的生活標準和平均收入水平。以及一些實際的情況來和對方商定撫養費的具體數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