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司法解釋有哪些?

來源:法律科普站 1.73W

自首司法解釋有哪些?

自首是刑法中特有的概念,自首是屬於刑法中的一種量刑情節。司法實踐中,對於自首的認定是比較麻煩的,那麼,就需要結合具體的關於自首的有關司法解釋以及法律規定來具體認定。本站小編爲您整理自首司法解釋的內容。

一、關於“自動投案”的具體認定

《解釋》第一條第(一)項規定七種應當視爲自動投案的情形,體現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動性和自願性。根據《解釋》第一條第(一)項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應當視爲自動投案:1.犯罪後主動報案,雖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沒有逃離現場,在司法機關詢問時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報案而在現場等待,抓捕時無拒捕行爲,供認犯罪事實的;3.在司法機關未確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詢問時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違法行爲被採取勞動教養、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強制隔離戒毒等行政、司法強制措施期間,主動向執行機關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爲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應當視爲自動投案的情形。

自首司法解釋有哪些? 第2張

罪行未被有關部門、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了犯罪事實的,應當視爲自動投案,但有關部門、司法機關在其身上、隨身攜帶的物品、駕乘的交通工具等處發現與犯罪有關的物品的,不能認定爲自動投案。

交通肇事後保護現場、搶救傷者,並向公安機關報告的,應認定爲自動投案,構成自首的,因上述行爲同時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義務,對其是否從寬、從寬幅度要適當從嚴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爲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爲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犯罪嫌疑人被親友採用捆綁等手段送到司法機關,或者在親友帶領偵查人員前來抓捕時無拒捕行爲,並如實供認犯罪事實的,雖然不能認定爲自動投案,但可以參照法律對自首的有關規定酌情從輕處罰。

二、關於“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具體認定

《解釋》第一條第(二)項規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外,還應包括姓名、年齡、職業、住址、前科等情況。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況與真實情況雖有差別,但不影響定罪量刑的,應認定爲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等情況,影響對其定罪量刑的,不能認定爲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自首司法解釋有哪些? 第3張

犯罪嫌疑人多次實施同種罪行的,應當綜合考慮已交代的犯罪事實與未交代的犯罪事實的危害程度,決定是否認定爲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雖然投案後沒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實,但如實交代的犯罪情節重於未交代的犯罪情節,或者如實交代的犯罪數額多於未交代的犯罪數額,一般應認定爲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無法區分已交代的與未交代的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或者已交代的犯罪數額與未交代的犯罪數額相當,一般不認定爲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雖然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應認定爲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三、關於“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和“不同種罪行”的具體認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採取強制措施期間,向司法機關主動如實供述本人的其他罪行,該罪行能否認定爲司法機關已掌握,應根據不同情形區別對待。如果該罪行已被通緝,一般應以該司法機關是否在通緝令發佈範圍內作出判斷,不在通緝令發佈範圍內的,應認定爲還未掌握,在通緝令發佈範圍內的,應視爲已掌握;如果該罪行已錄入全國公安資訊網絡在逃人員資訊數據庫,應視爲已掌握。如果該罪行未被通緝、也未錄入全國公安資訊網絡在逃人員資訊數據庫,應以該司法機關是否已實際掌握該罪行爲標準。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採取強制措施期間如實供述本人其他罪行,該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罪行屬同種罪行還是不同種罪行,一般應以罪名區分。雖然如實供述的其他罪行的罪名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犯罪的罪名不同,但如實供述的其他犯罪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犯罪屬選擇性罪名或者在法律、事實上密切關聯,如因受賄被採取強制措施後,又交代因受賄爲他人謀取利益行爲,構成濫用職權罪的,應認定爲同種罪行。

關於自首的司法解釋的條文內容很多,之所以規定如此詳盡就是爲了能夠準確認定實踐中的自首行爲。認定自首後,是對行爲人的量刑有利的條件。以上關於自首的司法解釋幾乎也詳細的闡述的自首的情形和行爲表現。關於自首後怎麼減輕處罰的規定你可以訪問本站網站,諮詢專業的刑事律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