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欺詐可以讓被告賠錢嗎?

來源:法律科普站 1.98W

一、商業欺詐可以讓被告賠錢嗎?

商業欺詐可以讓被告賠錢嗎?

1、遇到到商業欺詐的情況是可以索賠的,具體索賠要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做出具體的安排。即使如此,在投資之前應該做好調查不能盲目將自己的錢投給他人,最終導致血本無歸,再好的彌補也不如在投資之前就做好一切的調查和準備。

2、商業欺詐的具體表現形式: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用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次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4)以虛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詐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5)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

(6)採取僱用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7)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説明的;

(8)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

(9)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10)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

(11)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12)其他虛假或者是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二、商業欺詐的特徵

1、欺騙性強

商業欺詐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欺騙性很強。商業欺詐的主體一般都是經過註冊的公司法人,經營形式上合法的業務,甚至還辦理了工商執照、税務登記、司法公證等。由於欺詐者披着合法的外衣,因此欺騙性較強,致使很多人受騙。

2、危害性大

商業欺詐往往在騙局即將敗露或達到預定欺詐目標的臨界點時,詐騙者便會攜款逃之夭夭。因此,受騙的損失很難通過司法途徑得到補償,嚴重侵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有的甚至傾家蕩產,引發了很多羣體性事件,社會影響惡劣。因此,商業欺詐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扭曲了市場對資源的正常配置,導致市場信號失靈,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社會交易成本上升,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製假售假等各種商業欺詐行為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雖然遇到到商業欺詐的情況可以索賠,但有些情形下並不能確定實施欺詐行為者的身份,且即使能夠確定,也不一定能夠索賠成功。故此不管是對於公民、還是單位來説,瞭解常見的商業欺詐情形,防止自己被騙是必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