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

來源:法律科普站 1.89W

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網絡領域的基礎法律,不僅可以打擊網絡詐騙行為,更重要是明確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並且嚴懲那些泄露、收集和轉賣個人信息的人,所以,有關部門也將進一步的加強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同時還需更多的人積極的配合。

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

兩個法律文件共同為個人信息安全披上了法律的外衣,讓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上能夠獲得足夠的重視與保障。具體而言:

一、擴大“公民個人信息”範圍並明確處理罰則。電商、社交、搜索、地圖、直播、雲等,收集使用的用户行蹤軌跡等活動情況以及全平台賬號密碼信息被納入“公民個人信息”範圍。同時,明確了“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的”等情況對應的處罰措施。範圍最大化以及針對違法活動定罪的量化,為處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提供了標尺和抓手。

二、收集個人信息,需讓用户“知情同意”。“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户明示並取得同意”,這是《網絡安全法》的一大亮點,不過在執行過程中有需要權衡的地方,默許同意容易流於形式,而明示同意則給企業帶來較大負擔。

三、提高了對互聯網企業安全技術能力的要求。“在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同時,有能力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網絡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網絡安全事件,防範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大數據及網絡實名制發展讓互聯網企業有了更多獲取用户個人信息的方式,對其進行安全要求,能夠減少用户信息遭遇黑客攻擊或泄漏等風險。

可以看出,法規從能夠獲取用户個人信息的互聯網企業及個人,到獲取信息後的可處理方式等均做了規範,能夠進一步保障用户個人信息安全。那麼,有了法律保障後的個人信息是否就絕對安全了呢?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反詐騙是全民議題,任重道遠 當前網絡空間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堪憂。很多用户感知很強烈的是中介電話、騷擾電話的增多,以及不斷被曝出的基於個人信息泄露的電信詐騙案件。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一年間,我國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詐騙信息等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用户信息安全意識培養以及政企各方合力保護用户信息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才能夠讓法律產生應有的效果。 對當前我國網絡安全方面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該法都有明確規定。

針對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户明示並取得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並規定了相應法律責任。

針對網絡詐騙多發態勢,網絡安全法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羣組,不得利用網絡發佈涉及實施詐騙,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並規定了相應法律責任。此外,網絡安全法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建立網絡安全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是網絡安全法明文規定的,同時還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就是為嚴格的保護公民的權益,嚴厲打擊網絡詐騙。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將支持和培養網絡安全技術人員,提高網絡安全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