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損毀文物罪的認定

來源:法律科普站 1.43W

認定故意損毀文物罪的關鍵是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首先,從行為的侵害對象來看。本罪侵害的對象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所謂文物,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是指: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窟寺和石刻;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和紀念物;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4)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書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此外,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的保護。根據《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文物分為三個等級,一、二級藏品的文物均為珍貴文物,三級文物經國家文物部門依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為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也屬於珍貴文物。

另外,我國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級。因此,不屬於珍貴文物的三級文物以及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就不能成為本罪的犯罪對象。損毀它們自然不成立本罪。

其次,從行為人的主觀方面來看。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珍貴文物或者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受到損毀,希望或者放任文物被損毀的結果的發生。

如果行為人不知所損毀的文物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時,不成立本罪。認定行為人是否明知,可以從行為人的行為目的、行為動機和行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樣態等方面綜合判斷,人的主觀方面來看。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珍貴文物或者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受到損毀,希望或者放任文物被損毀的結果的發生。

如果行為人不知所損毀的文物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時,不成立本罪。認定行為人是否明知,可以從行為人的行為目的、行為動機和行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樣態等方面綜合判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