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的情形包括什麼

來源:法律科普站 8.43K

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的情形包括什麼

脅從犯一般只會出現在共同犯罪當中,但並不是只要是共同犯罪,就一定會出現脅從犯。而實踐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脅從犯,但實際上卻不宜認定為脅從犯。那到底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的情形有哪些呢?本站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馬上為你做詳細解答。

一、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的情形有哪些

脅從犯的本質特徵在於參加共同犯罪是違背其意志的,也就是説其本身沒有犯罪的故意,其參加犯罪是在他人的精神強制比如威脅、揭發隱私等情形下不自願的作出的。

以下幾種情景下不宜認定為脅從犯

1、行為人身體受外力強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情況下的行為,其行為不能表達其主觀意志,不可能具有罪過,不構成犯罪,也就無脅從犯之説;

2、對於先是被迫參加,而後來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實施犯罪的,不宜定脅從犯;

3、被誘騙參加共同犯罪的人,不宜定脅從犯。

二、脅從犯認定時需注意什麼

在脅從犯的認定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脅從犯在主觀上的基本特徵在於雖然是非主動、非自願的,但卻並沒有失去或完全失去意志自由。如果行為人在身體受到強制的情況下完全失掉了意志自由,則失去了與脅迫者的犯意聯絡,不具有與脅迫者的共同犯罪故意。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6條的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在這種情況下,被脅迫者只不過是脅迫者利用的工具,脅迫者構成間接實行犯,而被脅迫者不構成犯罪。

2、區分脅從犯與緊急避險。我國刑法第21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刑法並未將受脅迫而為的一切造成損害的行為都認定為脅從犯而以共同犯罪人論處,而是視其社會危害性區別對待的。在行為人受到的脅迫是直接威脅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險時,如果行為人造成的實際損害小於他所保護的利益,則行為人的行為應認定為緊急避險,而不應作為脅從犯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脅從犯與緊急避險的界限就在於行為人損害的利益是否小於他所保護的利益.如果是因為受人脅迫,為了保護自己的某種利益,而對第三者的利益造成損害,且這種損害大於其所欲保護的利益時,則屬於脅從犯。

3、在共同犯罪中,脅從犯的作用可能發生轉化。有些犯罪人蔘加共同犯罪雖然是被脅迫的,但一旦參加犯罪後,可能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也可能嚐到了犯罪的甜頭,而在以後的共同犯罪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取代了原先的主犯甚至首要分子。對於這種犯罪分一子,不能因為其第一次犯罪是被脅迫而實施的,就認定其為脅從犯,將其按脅從犯處理。而應當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實際的作用,認定為主犯或者從犯,否則無疑將寬縱了這類犯罪分子。

關於不宜認定為脅從犯的情況,本站小編主要在上文中為大家總結了三種,各位可以適當參考一下。由於認定為脅從犯的,按照規定應當對行為人減輕或免除處罰,因此實踐中,建議被告人最好委託專業的律師來幫助辯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