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的生效時間規定

來源:法律科普站 1.56W
要約的生效時間規定
要約的生效時間規定
1《民法典》的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2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人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本條是對要約生效時間的規定。
3要約何時生效?有人認為,應採取“發信主義”,即要約發出之後就生效。但大多數人認為應當採取“到達主義”,要約必須自到達受要約人時才生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公約都持這種觀點。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中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94條規定,對話人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瞭解時,發生效力。第95條中規定,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5條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3條中也都規定,要約於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我國合同法這一規定也是參照國外一般規定作出的。需要説明的是,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並不是指一定實際送達到受要約人或者其代理人手中,要約只要送達到受要約人通常的地址、住所或者能夠控制的地方(如信箱等)即為送達。“送達到受要約人時”生效,即使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之前受要約人已經知道其內容,要約也不生效。在對話要約時,以採用“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瞭解時發生效力”的解釋較為妥當。
以數據電文發出要約何時生效,如何到達,是一個問題。數據電文都是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傳送的信息,發出就已到達。我國合同法是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業示範法》的有關規定作出的。示範法第15條“發出和收到數據電文的時間和地點”中第1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一項數據電文的發出時間以它進入發端人或者代表發端人發送數據電文的人控制範圍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準。”第2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數據電文的收到時間按下述辦法確定:
1.如收件人為接收數據電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統:
(
1)以數據電文進入該指定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或
(2)如數據電文發給了收件人的一個信息系統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統,則以收件人檢索到該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
2.如收件人並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統,則以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該條第1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發出”,第2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收到”即到達。合同法本條採用了示範法第15條第2款的規定,但省略了該款第1項第
(2)的規定,即在指定了特定接收系統時而對方未發送到特定接收系統(雖然也發送到了收件人的系統),以收件人檢索到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並非示範法的這個規定有什麼問題,只是合同法規定得比較簡明,遇到此類問題,也應當如此掌握。
首先在主體要件上,它是由特定的主體所做出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