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148條關於欺詐的規定是什麼?

來源:法律科普站 2.37W

現如今,隨着人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相應的騙子的欺詐手段也在不斷地進步,一些駭人聽聞的欺詐手段總會是的一些法律意識或者自制力差一些的人上當受騙,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就明確的規定了這一些,也就是其中148條關於欺詐的規定,下面就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一看一下這個針對欺詐的規定是哪些。

民法典148條關於欺詐的規定是什麼?

一、民法典148條關於欺詐的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為了保護受欺詐的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詐而為的意思表示的約束,在法律中損害國家利益的欺詐也是致使民事行為無效或可撤銷的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則是由於他人的欺詐行為陷於錯誤,進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二、欺詐行為的法律要件

(一)在欺詐人方面

1.須有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故意把不真實的情況表示給別人,無論虛構事實、歪曲事實或者隱匿事實均屬之。欺詐往往呈現為積極行為,而消極行為,尤其是沉默,則必須是法律、合同或者商業習慣上有告知事實的義務,而未告知時才能構成欺詐。

2.須有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指具有欺騙他人的故意,這種故意的含義包括兩層:

(1)是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實,並且明知相對人有陷入錯誤的可能;

(2)是有使相對人陷於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這兩種故意從根本上妨礙了被欺詐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詐人方面

1.須被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被欺詐人陷於錯誤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須有因果關係。如果被欺詐人並不陷於錯誤,或者雖然陷於錯誤,但該錯誤不是受欺詐而產生,則欺詐行為不能成立。

2.須被欺詐人因錯誤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須有因果聯繫。如果被欺詐人雖然陷於錯誤,但是並沒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雖有意思表示,卻不是因錯誤所致,欺詐行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詐人必須向法院或仲裁機構申請才可以撤銷。

要判定一項行為是屬於欺詐行為的話還是要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只有符合了關於欺詐所述的這些特徵,才能夠判定某些人的行為屬於違法犯罪行的欺詐,縱使欺詐的手段千奇百怪,只要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和一個濃厚的法律意識,並且不去想着貪圖一些眼前的小利益,這樣就會減少欺詐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