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迴避原則是怎樣規定的

來源:法律科普站 2.4W

一、行政訴訟迴避原則是怎樣規定的

行政訴訟迴避原則是怎樣規定的

根據《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其他審判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迴避的對象包括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關於審判人員嚴格執行迴避制度的若干規定中其他人員包括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鑑定人員、勘驗人員。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迴避有兩種:當事人申請回避和審判人員主動迴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是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關係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説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申請人對駁回迴避申請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複議一次。複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對申請人的複議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3日內作出複議決定,並通知複議申請人。審判人員主動迴避是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關係,應當申請回避。

迴避的規定同時適用於其他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鑑定人、勘驗人。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案件在辦理時,應積極的進行犯罪人員的關係調查。相關的具有關係的辦案者和審理人員,也應積極的按照法律規定申請這類迴避。確保自身不會進行造假,破壞我國的法律制度和相應的社會法律,不違反我國的法律規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