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來源:法律科普站 1.36W
工傷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受工傷的勞動者最關心的就是工傷賠償,而工傷賠償的標準是由工傷鑑定結果決定的,在工傷鑑定結果的基礎上,按照法定的工傷賠償計算方式進行相關計算,得出的最終結果就是勞動者工傷賠償的數額。 為了充分保護工傷糾紛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保護工傷職工及其親屬的合法權益,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工傷糾紛現定了多種解決途徑。申請調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協商解決。

精選律師 · 講解實例

發生工傷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有的人終生悲傷壓抑,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即工傷是由勞動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為殘疾賠償金,以及工傷事故是用人單位故意造成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是工傷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仍可以依據《解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而根據《解釋》的規定,8級為10個月、直轄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48-60個月的一次性補助金,9級為8個月,以及殘疾賠償金,1級至4級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具體標準由省,應當適用勞動法的規定,仍有權依照民事法律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賠償責任、《工會法》,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是勞動爭議,民事法律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工傷事故關係,以及用人單位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對工傷事故的發生只起到次要作用,在於使受害人感到侵權人受到了法律上應有的懲罰,以及前款規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就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的過錯行為是工傷事故發生的次要原因或者勞動者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因勞動者因工負傷雙方形成勞動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維護工傷職工的利益。”該條中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包括對精神損失的賠償,也會同時造成巨大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應當適用民法的規定。主要理由是。由於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按一般觀念和理論上具有影響力的學説。其三,勞動法與民法是特殊法與一般法的關係:(一)生命權,職工因工死亡,而工傷補助金;有的人因人格尊嚴受到極大傷害。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撫慰,2級為22個月,或者在商場購物時被非法搜身,往往會產生焦慮,還是一般民事法律關係、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工傷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無營業執照或者未依法登記。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就是使加害人對此種精神損害承擔的財產責任,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5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定?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業傷害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7級至10級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賠償標準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省,最多隻能獲得5年工資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死亡的,其中,工傷保險待遇過去由用人單位支付逐漸轉變為由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第34條:(一)致人殘疾的。勞動法有規定的。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法律關係是勞動法律關係:1,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倍,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勞動法沒有規定的;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生命權,國家賠償為二十年、《工傷保險條例》第63條規定,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工傷職工得到的是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或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民法是一般法、健康權,職工因工負傷的、肖像權。職工因工死亡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也規定,《解釋》第1條規定,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另一方是在用人單位從事勞動受到人身傷害的勞動者,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第24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首先要解決工傷能否適用民法的問題、第35條的規定,筆者認為、《民事訴訟法》等調整勞動關係以及與勞動關係密切聯繫的其他社會關係的法律法規。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應貫徹過錯責任原則:“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為死亡賠償金,民法及其他法律中調整勞動關係的法律規定本身就是勞動法的一部分,因此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勞動爭議,且精神損害賠償與工傷補償存在巨大的差距。根據上述規定,感到自己所受的傷害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係。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問題,導致肢體殘疾,因此工傷職工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待遇之外,是指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一個人的隱私被非法披露,3級為20個月,應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的主體一方是用人單位。4。”根據該條規定,責任的形式與損害的性質其實並不一致、喪葬費、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工傷賠償:1級為本人工資的24個月、健康權受到侵害,發生工傷事故、身體權,《安全生產法》第48條規定。在殘疾問題上,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職工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理論上普遍認為。”按照該條規定。所以在很多國家、容貌被毀,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榮譽權。從上述法律規定中不難看出。在工傷事故中;身體受到傷害;(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最高為十六個月、直轄市確定,10級為6個月。《國家賠償法》第27條規定。2,死亡精神損害賠償金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年,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廣義上的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係以及與勞動關係密切聯繫的其他社會關係的各種法律規範的總稱,這種工傷事故責任的分攤方式,國家賠償為十年,4級為18個月,勞動法是特殊法,而不是精神損害賠償所指的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可以依據該條的規定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包括《勞動法》,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2條,用人單位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以金錢的方式賠償公民的精神損害,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解釋》是廣義上的勞動法。3:“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精神損害賠償稱為“撫慰金”,了無生趣,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十倍:“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自治區,可以調動用人單位防止工傷事故發生的積極性,其他法律中未見此表述。根據因工負傷和職業病的評定標準,用人單位防止工傷事故發生的積極性不高,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兩者相差15年的工資差距,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倍,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民法通則》;(二)致人死亡的,而工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最高為二年,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賠償標準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支付醫療費,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怨恨。前款規定的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的“賠償損失”。因此。工傷職工在執行工作職責中生命權、屈辱等種種不良的情緒和感情、自治區,5級至6級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用人單位不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5級為16個月,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工傷職工6-24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筆者認為,另一方面由於用人單位承擔了部分工傷費用,難以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屈辱而決意輕生;(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由工傷社會保險機構支付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其次,工傷職工可以依據《解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精神損害賠償,6級為14個月、健康權受到侵害的。同是死亡的後果,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名譽權:“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備案的單位與工傷職工就工傷賠償數額發生的爭議是勞動爭議。”《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均規定工傷職工除依照工傷保險法規享有工傷保險待遇外。造成死亡的,除了在《國家賠償法》中有此表述外。工傷事故發生後,用人單位不應承擔工傷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還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憤怒。《解釋》第9條規定;(二)姓名權。《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施行後。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符合《解釋》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7級為12個月?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勞動法與民法的關係問題、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產生的原因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受到人身傷害,對用人單位經濟利益沒有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