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次數

來源:法律科普站 4.88K

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次數

【為您推薦】貴池區律師   荔灣區律師   鎮雄縣律師   台山市律師   姑蘇區律師   廣寧縣律師   定南縣律師   

夫妻雙方通過協議或訴訟方式離婚後,如果小孩,則必然在離婚時未得到直接撫養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對孩子探視權的問題,我國《婚姻法》對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次數作出了相關規定。探視的方式應先由雙方共同協定,未達成合意的再有人民法院判決。

一、法律條文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一般法院會判決另一方在每個月的單週或雙週的某一天行使探視權,也可能會有一至兩天的探視時間。如果另一方行使探視權明顯影響孩子的成長健康,或十週歲以下的兒童明確不願被另一方探視,可另行向法院起訴,由法院暫時中止另一方的探視權。除此之外,任何人不能剝奪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

二、探望權次數

探望權是一項立法權利。探望權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權的主體執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離婚判決或雙方生效協議的實質性內容。這種權利是父母基於親子關係而享有親權的一種體現。只要當事人在離婚或變更撫養關係時不放棄,探望權就與直接撫養權同時成立。這種權利不需要確定,是自然享有的,所需要主張只是探望方式、時間等。

由於探望權的行使,涉及到直接撫養子女一方及子女的利益。修訂後的《婚姻法》規定:“行使探望權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婚姻法》在確定探望權的行使問題上,確立了當事人協議與法院判決兩種方式,並且確立了“當事人協議優先”的原則。

根據“協議優先”的原則,探望權的行使首先由當事人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探望的時間、地點、方式等問題。協議可在法庭外進行,也可在人民法院調解過程中進行,協議的內容應記載在離婚調解書上。之所以由當事人協議,是因為當事人雙方對自己和子女生活實際狀況有更加深刻的瞭解,使達成的協議不致脱離實際情況,同時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協議也容易執行。

我國《婚姻法》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即有探視權。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次,也應尊重被探視人的意願。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探視權的形式問題確定了當事人協議和有人民法院判決的問題,並優先適用“當事人協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