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程序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來源:法律科普站 1.19W

一、行政訴訟程序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行政訴訟程序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五十一條 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原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

(六)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

(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情形消除後,人民法院應當依照申請或者依職權恢復訴訟程序,並通知當事人繼續進行訴訟活動。訴訟程序恢復後,當事人在 訴訟中止前進行的訴訟行為,依然繼續有效。

這其中“ (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是指上面六種情形之外的,其他與其相當的情形,避免了列舉的不全面,增加了靈活性,以適應立法時不能預見的情況。

二、行政訴訟的審理期限是多久?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和第六十條規定,對於一審行政案件,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對於二審行政案件,法院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二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期限為三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

案件的審理期限從立案次日起計算。行政案件公告、鑑定的期間、由有關專業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資產清理的期間、中止訴訟(審理)至恢復訴訟(審理)的期間等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將審理案件期限情況作為審判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案件審理期限的管理、監督和檢查。

一般情況下,提起訴訟時應當向法院提交起訴狀並且提供相關的資料;如果當事人因各種原因無法寫起訴狀的,可以進行口頭起訴。法院會計入筆錄並且出具一份書面憑證。一個行政案件,經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後,如果當事人提起上訴,該行政案件還要由上一級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一次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才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