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徵地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來源:法律科普站 2.94W

一、蕪湖市市區集體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安置暫行辦法

蕪湖市徵地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為進一步規範集體土地房屋徵收補償行為,維護徵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徵收工作的順利進行,現對市區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補償安置作如下規定:

集體土地住宅房屋徵收,根據《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或縣、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法定職權內核發的證照給予補償。無有效證照的住宅房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經確認後可給予補償:

(1)2002年8月15日前建造的住宅房屋;

(2)2002年8月15日至2007年8月14日《蕪湖市人民政府關於查處違法建設工作的通告》發佈前建造的住宅房屋,且系被徵收人唯一住房。

集體土地房屋徵收,人均標準補償安置面積35平方米;被徵收人按本規定補償安置後,不再安排宅基地

(一)貨幣補償。被徵收人選擇貨幣補償的,按下列規定計算補償金額。

1、有有效證照的住宅房屋及縣、區政府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建設的小區和村民規劃點,人均35平方米以內的部分,依據集體土地房屋徵收補償標準中的重置價格(以下簡稱重置價格)結合被徵收房屋的成新、樓層和區位價格計算補償金額;超出人均35平方米以外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計算補償金額。

2、2002年8月15日前建造的無有效證照住宅房屋,人均35平方米以內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和區位價格計算補償金額;超出人均35平方米以外、45平方米(含45平方米)以內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計算補償金額;超出45平方米以外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建築成本價(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的60%)計算補償金額。

3、2002年8月15日至2007年8月14日期間建造系被徵收人唯一住房的,人均35平方米以內(應與2002年8月15日前建造的住房合併計算)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和區位價格計算補償金額;超出人均35平方米的部分,按被徵收房屋建房材料費(被徵收房屋重置價格結合成新、樓層的40%)計算補償金額;2007年8月14日後建造的房屋不予補償。

4、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家庭每户補助50000元。一本户口兩代以上同堂且家庭成員中有若干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可分別享受補助。

5、被徵收人享有人均10平方米住房補助,按被徵收房屋區位價格計算補償金額。

(二)產權調換。被徵收人選擇產權調換的,統籌安置,安置面積按家庭人口結合人均標準安置面積及優惠政策確定。

二、中國徵地補償標準和分配

(一)失地農民可以得到哪些補償?

我們認為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徵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

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

(二)徵地補償款的分配

我們認為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根據國土資源部徵地補償指導意見,土地補償費的大部分應當用於失地農民,各省一般都會制定具體的分配標準,一般情況下應將土地補償費的80%用於失地農民;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經過上述的介紹,我們大概瞭解了蕪湖市徵地補償標準,也瞭解到了土地房屋徵收補償項目程序繁雜且落實週期長。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地方對於徵地補償標準也是大不一樣的,而且,實踐中也出現不少由於徵地而產生的糾紛,此時此刻你就應當隨時關注政府相關政策的發佈,運用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