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準犯罪行為”與教化對策研究(二十一)

來源:法律科普站 2.19W

(四)守法預防層面

未成年人“準犯罪行為”與教化對策研究(二十一)

未成年人剛踏入社會,可塑性和受影響性很強但自制力卻較差,只憑自身難以養成良好的守法意識。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社會、學校、家庭的影響巨大,其對未成年人“準犯罪”的預防舉措會對培育未成年人守法意識會起到很大作用。

1.社會預防

社會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未成年人在社會的行為,我國社會尚在轉型,社會環境裏充斥了些許不良因素,預防未成年人“準犯罪”必須驅逐這些不良因素。

首先,加強民族精神的思想建設。社會雖然在轉型,但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歷久彌新的。政府、民間組織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組織公益宣傳活動,號召全社會發揚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助於引領未成年人走上正確的道路,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

其次,消滅腐朽文化的傳播途徑。對網吧、迪廳、酒吧等娛樂場所進行規範治理,限制未成年人入內,對傳播淫穢色情暴力的場所堅決查處。大力整頓文化市場,嚴厲打擊校園周邊傳播色情刊物的書吧、報刊亭,將出處不明的黑刊物從未成年人的身邊清除出去,與此同時整頓網絡文化環境,將有礙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視頻、網絡大電影分級管理。

最後,加強社區對未成年人的幫扶引導。社區可以同心理諮詢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合作,定期在社區裏舉辦有助於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的講座,加強社區法律宣傳,同時成立幫扶小組,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精準幫扶,定期家訪,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學校預防

中小學校不僅肩負着“傳道、授業”的責任,更肩負着對在校學生“解惑”的重擔,這不是對未成年人文化知識的機械傳授,而是對他們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育廣大中小學校的措施對未成年人“準犯罪行為”的預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中小學校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摒棄“唯學習論”思想。在校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大多都是學校崇尚“唯學習論”造成的,中小學的教育要先育人,注重品德、素質的培養,不能依成績高低給學生貼上優劣的標籤,要以全面培養為宗旨,杜絕成績歧視優待之風。同時改良學校管理體制,將學生成績與教師獎金、學校運作脱鈎,從校規上消除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的後顧之憂。

其次,建立健全校園性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體系,杜絕“談性色變”之風。未成年人正值青春年華,性別特徵會逐漸明顯,因此性教育絕對不能落後,全面推行適宜青春期學生的生理課、兩性知識課等,要讓少男少女們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瞭解兩性知識,避免未成年人因為好奇而實施的不良行為。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不僅生理髮育加快,其心理健康也因為青春期諸多固有因素面臨挑戰,中小學校開設心理疏導課程,會緩解學生固有的學習壓力,解決成長過程中的不良心理問題,讓未成年人從心底培育出抵禦自卑、偏執等不良情緒的能力,這對其成長過程中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大有裨益。未成年人理解力弱自制力差,易衝動,衝動下極易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其中某些行為的危害性極大,因此在法制教育方面,學校開設的法律教育課程不能機械晦澀,要適當結合小影片小案例做到簡單易懂,同時要多與當地公安、法院、檢察院合作,聯合舉辦法律課堂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從小就意識到“準犯罪行為”的危害性和可譴責性,將少年犯罪扼殺在萌芽階段。

最後,廣大中小學要提高在校教師的整體素質,純潔教師隊伍。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除了父母,教師往往是未成年人的效仿對象,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對其產生一生的影響。社會文化普及的程度在提高,廣大中小學對在校教師的文化素質、品德素質都要依實際情況提高相應要求,做到每一門課程都要有相應專業的教師,定期對課程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專業能力。同時,嚴懲只顧個人利益,肆意體罰、辱罵學生的無良教師,這種涵養低下的教師只會濫用學校賦予的“權力”,迫使未成年人產生牴觸學校的情緒,罔顧學校和家長的信任。在校園教師管理制度上,學校要和學生、家長聯動,建立對在校老師的道德評分機制,做到“嚴進寬出”,一旦發現劣跡教師,及時清除教師隊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