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超越經營範圍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來源:法律科普站 3.16W

經營範圍是指國家允許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商品類別、品種及服務項目,反映企業業務活動的內容和生產經營方向,是企業業務活動範圍的法律界限,體現企業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核心內容。那麼,公司超越經營範圍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呢?在下文中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相關具體案例的分析,請閲讀了解。

公司超越經營範圍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公司超越經營範圍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

【案例展示】

2007年5月,A市A公司與B市B門市部簽訂了一份鋼材購銷合同。合同約定,由A供給B250噸進口螺紋鋼,總價款為40萬元,A應於同年10月底在天津港報關,商檢後交貨。同年10月25日,A從俄羅斯進口螺紋鋼250噸抵達天津港後,立即通知B前往接貨並支付價款,後者則以種種藉口拖延。為避免支付更多的倉儲費用,A於11月10日將鋼材從港口取回,堆放在自己的露天貨場,後被盜走50噸,另有部分鋼材生鏽。由於多次催促B提貨未果,A遂向法院起訴,要求B提貨、支付貨款及違約金、並賠償損失。被告則稱自己為農業生產資料綜合門市部,購銷鋼材為超越經營範圍,要求確認合同無效。

法院審理認定,根據《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規定,雖然被告B超越其經營範圍簽訂合同,但是此合同是雙方自願協商簽訂的,並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禁止經營的規定,因此判決雙方合同成立,被告B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原告A的損失。

【法律點評】

公司超越經營範圍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一直是我國公司法領域學界和實務界在爭論的一個問題。在我國《公司法》尚不完善的時期,根據當時的司法實踐,法人只能在其核準登記的生產經營和業務範圍內活動,如果超越其經營範圍和業務範圍,法人的經營活動即為無效民事行為。隨着商事交易的日漸頻繁,特別是國際貿易往來的急速增加,在國內公司制度和國際公司制度的不斷碰撞中,我國的公司治理制度也逐漸完善。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強調主體的意思自治和行為自由,法人是市場經濟的主要主體之一,法人的行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如果把法人的經營活動限定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之內,把任何超越範圍的經營活動都簡單地宣佈為非法和無效,只會導致市場經濟的窒息和不振,而且也會影響到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和交易安全。正是基於這一理由,法律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範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

【專家錦囊】

因此,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應當根據法律規定,區別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處理:

(一)如果企業法人的經營活動超出了經營範圍,但並未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且又未損害國家、合同相對人和第三人利益的情況下,只要合同本身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且合同已經履行或能夠履行的,以保護交易安全和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為原則,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二)如果合同的相對人是善意的,而越權的法人是故意或過失的,而且是由有過錯的越權法人一方主動提出確認合同無效請求的,應認定合同為有效。即企業法人不得以越權無效對抗善意的相對人,主張越權合同無效的權利只有善意的相對人可以行使,除非該相對人在訂約時明知或應知企業法人超越了經營範圍。

(三)如果法人越權行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如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違反國家制訂的要由專門部門專營專賣的規定,或者合同標的物屬於限制流通物品等,這種情況下,法院應根據實際情況,認定合同無效。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六十一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