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刑事處罰是什麼

來源:法律科普站 8.45K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刑事處罰是什麼

雖然現在已經是法制社會,但是由於地區貧富差距明顯,落後的思想文化等導致拐賣婦女兒童的事件仍然存在,這個很多家庭和個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好在現在相關機構的偵查破案能力較之過去有很大提升,在解救被收買人羣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在解救過程中遇到了很多聚眾阻礙辦案進程的例子。如果有人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刑事處罰也是很嚴重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是指糾集多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

一、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客體為複雜客體,既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公務活動,同時又包括被收買婦女、兒童的人身權利。其是通過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解救被收買婦女、兒童的職務活動的侵害,來實現其對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人身權利的侵害的。

本罪侵害的對象,是正往依法執行解救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職務範圍內實施解救工作,以使被收買的婦女、兒童擺脱他人的非法控制,解除其與買主關係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1)本罪的犯罪對象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各級人民政府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解救工作由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執行。從實踐中看,解救人員主要是公安人員、婦聯組織工作人員、人民政府部門、村鄉幹部等,也包括受解救機關委託協助執行解救公務的人員,如受聘為解救工作開車的司機、帶路羣眾等。

(2)必須是依法執行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的是受家庭成員虐待的婦女、兒童,而不是被收買來的婦女、兒童,不構成此罪的犯罪對象。另外執行解救公務必須是依法進行。如解救人員以胡亂抓人、毆打他人方式解救遭到羣眾阻礙,不宜以本罪論處,對阻礙者宜做行政處罰

(3)必須是正在執行解救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所謂“正在執行”是指解救工作已經開始尚未結束的過程之中。如某行為人對曾經執行過解救職責的某公安人員不滿,看見該公安人員路過,糾集多人圍攻謾罵該公安人員。這公安人員就不是正在執行解救公務。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

聚眾阻礙,是指有預謀、有組織、有領導地糾集多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根據實踐經驗,只要糾集三人以上阻礙解救工作的進行,就應當認為是聚眾,構成本罪,行為人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具體行為多種多樣。有的是組織、指揮多人以暴力方式侵害執行解救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體;有的是砸毀、扣押解救用的車輛、器械;有的是組織、指揮眾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圍截、干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解救工作,等等。無論具體行為方式如何,只要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即構成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

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是行為犯,不是結果犯。根據本條規定,行為人只要實施了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即構成本罪。至於解救活動是否因阻礙而中止,被收買的婦女、兒童是否被解救,均不影響本罪既遂狀態的成立。實踐中應根據這一精神,正確認定行為人的犯罪形態,以做到罰當其罪。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要件,必須是十六週歲以上的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公務的首要分子。實際上因本罪客觀行為特徵決定了要有一定威望、號召力的人,故少有未成年人成為該罪主體,由於本條規定的限定,構成該罪的主體必須是首要分子。所謂首要分子是指起組織、糾集、策劃、指揮、煽動作用的分子。根據案件事實的不同,首要分子可能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依本條第2款之規定,其它參與者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本罪定罪量刑,由此可知,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其他參與者亦能構成本罪主體。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在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中,行為人故意的內容具體表現為,明知對方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並且正在依法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而故意聚眾予以阻礙。這其中包含兩重內容:其一,行為人明知對方是依法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二,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聚眾的故意,即行為人主觀上意圖聚集多人,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解救工作。雖然本罪是聚眾性犯罪,但並不要求各個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完全相同。在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活動中,只要首要分子的主觀故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構成本罪;至於其他各行為人的行為目的和動機如何,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二、認定界限

1、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行為人是否構成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主要應以犯罪構成要件上加以區分和認定。

(1)本罪侵犯的對象是特定的,即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既包括司法工作人員、各級行政機關人員以及其他負責解救工作的人員,也包括受解救機關委託協助執行解救公務的人員。對上述人員依法執行解救活動進行聚眾阻礙的構成本罪,對上述人員以外的其他人員或者非執行解救公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聚眾阻礙解救行為的,則不構成本罪。如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解救活動中,超越解救職責範圍,或濫用解救職責遭到羣眾阻礙的,阻礙者亦不構成本罪。

(2)客觀上行為人必須以聚眾方式實施阻礙行為,這是決定其是否構成本罪的關鍵性條件。如果行為人糾集多人,但未能實施阻礙解救行為的,或者雖有阻礙解救的行為,卻不是以聚眾方式實施的,均不以本罪論。如果解救工作尚未開始或者已經結束,行為人聚眾對解救人員實施侵害行為的,應以相應的犯罪論處,而不構成本罪。

(3)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明知侵犯的對象是正在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是能否構成本罪的決定因素。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聚眾的故意,即使客觀上造成了眾人蔘與的後果,也不能以本罪論。

(4)行為人必須是本案的首要分子,本條只限於對首要分子按本罪處理,具有排他性,即除首要分子以外,其他參與者不構成本罪。

2、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界限

本罪與妨害公務罪都是故意犯罪,而且都可以是以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為內容,兩罪極易混淆。其主要區別是:

(1)侵害的對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對象具有特定性,範圍較窄,必須是負有解救被收買婦女、兒童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後者的對象具有普遍性,範圍較大,可以是任何國家機關依法執行職務的工作人員,雖然其中包含着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的對象,但根據本條的精神,如果是行為人聚眾阻礙這些人員執行職務,則應將其分離出來,作為單獨的犯罪來處理。當然,參加聚眾阻礙解救職務的非首要分子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應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

(2)客觀行為特徵不同。前者的行為特徵是聚眾阻礙,至於使用何種方法實施阻礙行為的在所不論,只要屬於聚眾阻礙,就符合構成條件。後者一般必須以暴力、威脅方法實施阻礙行為才可構成犯罪,只是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不要求有暴力、威脅方法。

(3)處罰的行為人不同。前者處罰的行為人必須是首要分子,非首要分子不以本罪論,但可以成為妨害公務罪的主體。後者在處罰的行為人的範圍上沒有特別的限制。

(4)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前者要求明知的內容較為具體,即行為人明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在執行解救被收賣的婦女、兒童的公務活動。後者只要求行為人明知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以及是在執行公務即可,其內容是籠統的,至於執行何種公務,行為人是否明知公務的內容,都不影響該罪的成立。

3、本罪與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的界限

本法第416條第2款規定的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是指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阻礙解救的行為,本罪與該罪的區別在於:前者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後者的主體僅限於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前者的對象限於執行解救職務的國家機關人員,後者的對象則不僅限於此,對任何人解救進行阻礙,都可構成該罪;前者在客觀上必須表現為聚集眾人進行阻礙,後者要求的是行為人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實踐中,對於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聚眾阻礙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職務的,應按想象競合犯的處罰原則,對行為人以較重的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罪一罪定罪從重處罰。

三、量刑標準

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42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首要分子,應當立案。本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首要分子,應當立案。本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就構成犯罪,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

五、條文內容

第二百四十二條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參與者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以上是比較全面的一個材料。如果你的身邊發生了類似的案件,請及時和公安機關等機構聯繫,並且及時勸阻相關人員不要以為只是阻礙解救是不違法的,這樣的僥倖心理一定要及早打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