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間人的補償責任

來源:法律科普站 1.06W

居間人的補償責任

居間人的補償責任

案情

原告:徐州市宏*鞋廠

被告:李-豔

被告李-豔系徐州市天順配貨站業主。原、被告長期存在業務關係,每次原告需要運輸貨物,即電話通知被告,由其上網查詢,確定承運人後,被告與承運人簽訂運輸合同,再由承運人和原告進行貨物交接,承運人先付給被告信息費,貨物運到交貨地點,由收貨人付給承運人運費。

2003年10月30日,原告有一批價值40000元的貨物要發往常熟,被告通過上網查詢,有一個銅山縣人,叫張*明的正好去常熟附近。經聯繫,張*明開車到被告處,被告查看了張*明的身份證、駕駛證後,即與張*明雙方簽訂了居間合同,由被告帶張*明到原告處裝貨,並由張*明向原告出具了收貨條。後該批貨物下落不明,原告向公安機安報案後,經查詢,張*明向被告提供的身份證、駕駛證、車牌號均系偽造。2004年2月24日,原告以被告未盡謹慎注意義務為由起訴,要求被告賠償其損失20000元。

審判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經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被告自願補償原告經濟損失4000元。

評析

在審理過程中,對於居間人所負有的如實報告義務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忠實義務是指居間合同不管是單務的雙務的,居間人就自己所為的居間活動,都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的義務,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居間人應將所知道的有關訂約的情況或商業信息如實告知給委託人。其次,不得對訂立合同實施不利影響,以免損害委託人的利益。再次,居間人對於所提供的信息,成交機會以及後來的訂約情況,負有向其他人保密的義務。其中,居間人只要不故意提供虛假情況,而是將知道的情況或信息如實告知委託人。其行為就不存在履行瑕疵。對於本案,居間人已將承運人提供的信息(各種證件等)如實的告知了原告,至於承運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實(各種證件均系偽造),已不是被告注意義務範圍內的問題了,被告主觀無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原、被告之間的業務關係的形成及延續是基於雙方之間的相互信任。被告對承運人的信息審查應負有與處理自己事務的同一注意義務。被告沒有仔細審查各種證件,屬審查不當,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現有的法律法規雖對此沒有硬性規定,但為保護交易安全,被告應對原告的損失承擔適當補償責任。

筆者認為:居間合同是指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在法學理論上,居間合同又稱為中介合同或中介服務合同。本案屬於較典型的居間合同糾紛,居間人應當就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託人如實報告。居間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本案中,雖無證據證明居間人有故意隱瞞及提供虛假情況的行為,不能追究被告的賠償責任。但本案的具體情況是原、被告長期存在業務關係,原告對被告的依賴和信任程度較一般委託人對居間人更為迫切和直觀,這種依賴和信任是在長期的業務中形成的,雙方亦是明知的,在這種情況下,被告對承運人的信息審查應負有與處理自己事務的同一注意義務。跟據本案居間人李-豔的實際審查各種證件的經驗和能力,可以認為被告沒有仔細審查核實承運人的各種證件,未盡到其注意義務,損害了其與原告之間長期形成的誠實信用關係。故對原告進行適當的補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