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145條如何解讀?

來源:法律科普站 2.75W

我們經常會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律師為維護自己委託人的權益,在法庭上為其進行辯護時總是有理有據的,都會闡明清楚自己的依據是我國何種法律第幾條。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説,如果單説《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145條,我們往往是什麼都不清楚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解讀《民法典》第145條。

民法典第145條如何解讀?

一、《民法典》第145條內容

第一百四十五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二、《民法典》第145條解讀

沿着意思能力的邏輯可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部分法律行為是完全有效的,部分則是無效或效力待定的。前者如純獲法律利益的法律行為以及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後者如合同,則屬於效力待定;對於其所實施的單方法律行為,則無效,但獲得法定代理人事先同意的除外。

從意思自治的邏輯看,法律行為原則上在成立時生效。但在特殊情況下,法律行為效力取決於第三方的同意,具體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1、行為人因意思能力欠缺,需要第三人監督,以便保護行為人;

2、因法律行為涉及第三人的權利範圍,因此他的同意對法律行為的生效是必須的。

以上兩類行為就是需要同意(允許、追認)的法律行為。關於這點需要掌握如下四點:

1、需要同意的法律行為必須是法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法律行為、無權處分);

2、該同意必須是私人同意,而非官方允許;

3、同意須由未親自實施需要同意的法律行為的第三人作出;

4、須需要同意的法律行為經同意生效。

三、關於“同意”需要掌握如下五點:

1、同意分為事先同意(允許)和事後同意(追認)。

2、同意是需受領的意思表示。

3、同意的意思表示既可以向法律行為一方作出,也可以向另一方作出,但但法律行為除外。

4、同意表示無須使用與需要同意的法律行為所採用的方式;因為同意並非法律行為組成部分,並不能發揮形式具有的功能。

5、若雙方法律行為獲得允許,則自該行為實施時就生效;否則自獲得追認時生效,但在追認之前處於效力待定狀態。

也帶來了具體如何解讀的方法。第145條總的來説是規定了限定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產生的法律行為一部分是及時有效的,一部分是無效的。本條法律就是在對什麼情況下有效、什麼情況下無效作出具體規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