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第三人和善意相對人的區別是什麼?

來源:法律科普站 2.52W

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係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民法上有所謂“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係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和善意相對人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十五條??法人的實際情況與登記的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1、出讓人無權處分;

2、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善意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的主觀狀態。我們這裏所説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佔有人系非法轉讓。

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並不應知轉讓人是非法轉讓,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例如,錯誤地認為動產的承租人、借用人、受寄人、運送人是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並且依轉讓物當時的環境,他也不應知道佔有人系非法轉讓,如果是對讓與人的行為能力、代理權的範圍、意思表示的瑕疵發生誤解,不受善意取得的保護。

第三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這裏的善意,是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佔有人為非法轉讓。這裏不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讓人有權處分的確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參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這種善意。物權法對這種善意的保護,是公信原則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惡意第三人。惡意就是第三人依當時的情況知道或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讓與的權利。即根據當時的環境,依交易的一般情況,可以得出讓與人無權讓與的結論,則第三人應視為惡意。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價購買物品,如無相反的證據,應認為是惡意。

3、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4、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綜上所述,《民法典》善意相對人指的是善於取得的人,是合同中的第三人,他們取得一定財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因此,當合同當事人向其發起請求權的時候,其有權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善意取得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構成善意取得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第三人是出於善意,並且支付一定價格。

我國的物權法律制度的規定中,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物權的取得,只要是符合善意的要件的都是不能對抗的,此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相關的善意取得的規定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