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庭審的證人還能作證嗎?

來源:法律科普站 1.87W

一、參與庭審的證人還能作證嗎?

參與庭審的證人還能作證嗎?

1、參與庭審的證人就不能作證了,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9條明確規定:“證人、鑑定人經控辯雙方發問或者審判人員詢問後,審判長應當告其退庭。證人、鑑定人不得旁聽對本案的審理。”

據此,即使是出庭作證的證人,作證後也不得旁聽,而必須退庭。

2、證人不得旁聽本案審理,目的是保障證人證言的客觀真實性。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證人受到其他證人或其他證據影響,改變或裁剪自己的證言。作為一種言詞證據,證人證言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極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因此,有必要對證人進行適當隔離,除了其在庭審中出庭作證期間外,其餘時間不允許旁聽案件審理。如此要求,符合心理學和認識論規律,有助於保障證人證言的可信度。

3、這一要求,不僅適用於刑事訴訟,而且同樣適用於民事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8條規定: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

二、證人的條件是什麼

要成為訴訟中的證人,適格的條件有四個:

1、知道部分或全部案件情況。知道案情是指證人直接憑藉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感知案情的人,這裏的感知是直接感知,而不是聽説,據説等的間接感知。

2、能正確表達意志。如生理、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做為證人,證人是就自己所瞭解的案件情況向法院進行相關陳述的人,因此,這就要求證人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便真實、清晰地表達所感知的案件事實。

3、能正確認識作證的法律後果。

4、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只要同時具備這四條,不論國籍、民族,性別,文化程度有何不同,均可成為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但是,在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中擔任法官、陪審員、鑑定人、法警、翻譯人員、律師,不能同時定為該案的證人,因為那樣便會造成角色衝突,不利於公正原則的實現,也不利於訴訟程序的維護,做為案件的當事人,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衝突,也不能做為證人。

不管是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的證人,其證詞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案件當事人的權益,為了防止冤案等的情形出現,法律規範明確規定了只有是滿足一定條件的、知道部分或全部案件情況的、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才有可能出庭作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