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工作年限是怎麼確定的

來源:法律科普站 1.57W

勞動者的工作年限是怎麼確定的

很多時候,在涉及到用人單位需要對勞動者進行賠償或補償的情況下,要根據勞動者在該單位的實際工作年限來進行計算。這就要求先確定勞動者的工作年限,接下來,本站小編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馬上為你做詳細解答。

一、勞動者的工作年限是怎麼確定的

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每滿1年即支付1個月工資的標準來支付經濟補償,根據勞動者的工作年限來決定應當補償多少個月。工作年限就是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的時間。對於連續工作時間,就出現了不同的理解,有些勞動者在某單位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離開了一段時間(此時用人單位沒有支付經濟補償金),然後又回到原來的單位繼續工作,一直工作到勞動合同解除或勞動合同期滿,這時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那麼從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以後重新建立勞動關係時開始計算工作年限,還是之前的工作年限一併計入,這就產生了爭議。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如何理解“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和“本單位工作年限”的請示》的覆函:

一、“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保持勞動關係的時間。

二、按照《勞動法》及有關配套規章的規定,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依法享有醫療期,因此在計算“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時,不應扣除勞動者依法享有的醫療期時間。三、在計算醫療期、經濟補償時,“本單位工作年限”與“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時間”為同一概念,也不應扣除勞動者此前依法享有的醫療期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勞動者從國有單位正常調動進入企業工作,並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當勞動合同解除或勞動合同期滿後,勞動者的工作年限應如何計算?勞社部發(2003)21號文件《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係處理辦法》第1條第(五)項規定:“企業解除勞動合同計發經濟補償金,按照《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的規定,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1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對從其他國有單位(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調入本單位的職工,其在國有單位的工齡可計入本單位工作年限。”根據此規定,勞動者在原國有單位的工齡可計入本單位工作年限。

二、如何確定勞動者的補償標準

實踐中適用《勞動合同法》第47條第3項的規定時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於1996年簽訂了為期20年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於2003年就處於吊銷狀態,但是用人單位仍需要勞動者處理單位的一些業務,因此雙方沒有終止勞動合同。自2005年12月開始,用人單位就不再向勞動者支付工資,2007年11月用人單位單方面通知勞動者,雙方於2008年1月1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至2008年1月21日才收到該通知,雙方由此發生勞動爭議,申請勞動仲裁

在仲裁的過程中,就涉及到勞動者的經濟補償金應如何計算的問題,因為自2005年12月開始用人單位就沒有發放工資,如果根據本條第3項的規定,勞動者在合同解除前12個月是沒有工資收入的,更無法證明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那麼如何來計算勞動者的平均工資呢?用人單位主張按照上一年度自治區職工月人均工資標準作為計算的依據,在實際中,勞動仲裁部門有的按照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佈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但這個工資有時候會高於自治區的標準,有時會低於自治區的標準;而且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中又有一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標準。

當勞動者無法證明自己的工資收入標準時,仲裁員的自由裁量權就顯得相當重要,實踐中以企業平均工資或社會平均工資、行業平均工資為參照的情況都有。

另外,《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實踐中往往有“基本工資”“最低工資”“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幾種不同的概念,有的用人單位在工資計算方式上做文章,損害勞動者的利益。本條明確了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關於勞動者的工作年限的確定問題,本站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到此。實踐中,要是無法準確計算出勞動者的工作年限,這會導致需要計算的補償數額或者醫療期限等無法確定,對於勞動者而言也是不利的。要是你在這方面還有疑問的話,可以直接來電諮詢我們本站的在線律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