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部關於本地電話網發展和建設的若干規定

來源:法律科普站 3.26W

郵電部關於本地電話網發展和建設的若干規定

郵電部關於本地電話網發展和建設的若干規定

本地電話網的發展與建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高起點、高質量。有條件的地方應儘量採用新技術,裝備先進設備,努力跟上市場需求的增長,千方百計地提高全網運行質量和通信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通信的整體效能。

頒佈單位:信息產業部(含郵電部)(已撤銷)

文       號:暫無信息

頒佈時間:1994-03-13

實施時間:1994-03-13

時 效  性:現行有效

效力級別:部門規範性文件

一、總則

1.1 本地電話網的發展與建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高起點、高質量。有條件的地方應儘量採用新技術,裝備先進設備,努力跟上市場需求的增長,千方百計地提高全網運行質量和通信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通信的整體效能。

1.2 鑑於我國各地區經濟情況不同,市話、農話的中央國營和地方國營體制,在現階段仍需繼續保留,但在通信網路的發展上,要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

1.3 本地電話網的發展與建設旨在不斷提高通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快對用户的放號,提高放號率,保證通信網的暢通,都將有利於社會效益的提高,從而促進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在投入新設備時,應力爭做到當年收支平衡,然後開始盈利,防止因為機線不配套或工作跟不上等原因造成投入多產出少的不良局面。

1.4 抓緊落實本地電話網發展和建設資金,用足用好國家給郵電通信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各電信企業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籌集的建設資金,包括收取初裝費、提取固定資產折舊基金、税後利潤留成以及經地方政府批准的附加費和國內外貸款,以加快本地電話網建設。收取初裝費是保證電話網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各地應按郵部字〔1990〕255號文件執行。關於資費管理問題,要按部裏下發的文件認真貫徹執行,不得超越資費管理權限,增加收費項目和提高收費標準,不得亂收費、亂漲價。

1.5 要繼續深入貫徹國家確定的“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方針,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設好、管理好國家的公用通信網。

1.6 本文件頒佈後如與以往文件有不一致的地方,則以本文件為準。

二、本地電話網範圍(長途編號區範圍)的劃分

1988年郵電部頒佈了“關於調整長途編號區和長途區號的暫行規定”。該文件中明確了五種類型的本地電話網,明確了本地電話網的調整原則及調整方法。全國各本地電話網的範圍據此進行了劃分,並在此基礎上對本地電話網進行了規劃和實施,實踐證明該文件對於確定本地電話網範圍、穩定全國電話網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

2.1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和通信發展速度在全國範圍內很不平衡。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市與所轄縣之間聯繫密切,將這些聯繫密切的市、縣組成一個本地電話網方便了用户使用,促進了市、縣之間業務量的增長,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 適當擴大本地電話網的範圍有利於開放移動電話業務,無線尋呼業務及其它新業務。

2.3 適當擴大本地電話網範圍可以減少全國長途編號區的數量(從而減少長途交換局的數量)。有利於今後網路等級結構的演變,也便於全國電話網的管理。

本地電話網範圍的劃分應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在做好各省、市、區範圍內的本地電話網中、遠期規劃的基礎上,對市、縣間話務聯繫密切,且能促進業務量發展的情況下,本地電話網可以擴大。

(2)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本地電話網一般不要突破行政管轄範圍。

(3)一個本地電話網的範圍應按40年遠期的人口,電話普及率等因素進行規劃,所規劃容量不超過5000萬門(對二位長途區號城市)、或500萬門(對三位區號城市)、或50萬門(對四位區號城市)。

(4)為滿足本地電話網的傳輸性能,本地電話網的最大服務範圍(用户到用户距離)一般在300Km以內。

(5)本地電話網範圍的調整應在本地電話網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且應充分考慮行政區劃的變動性。調整後的本地電話網要基本穩定,原則上不能隨行政區劃的變動而變動。在特殊情況下,須經部電信總局同意後才能變動。

(6)本地電話網範圍的劃分應在正在制定的“我國長途區號調整方案”的基礎上進行。

(7)本地電話網範圍的劃分不論其大小,在沒有新規定之前,目前管理體制上長、市話費分攤的原則不能變。

在上述基本原則條件下,在長遠規劃的基礎上,可對本地電話網範圍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整。對那些經濟發展較快,聯繫密切的市、縣在劃分成一個本地電話網時,應充分注意網路中交換裝備和傳輸裝備的狀況,確保一個本地電話網範圍的通信暢通。

本地網範圍的重新調整應在各省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方案報郵電部電信總局批准。

三、本地電話網的網路組織和局所合理佈局

3.1 基本飽和期電話的發展

(1)我國電話的平均水平在電話普及率達到40%,即電話的發展進入基本飽和期。

在一個本地電話網內基本飽和期是指電話發展達到基本能滿足要求,即住宅電話接近每户1部電話,公務電話能滿足要求。這時電話的發展趨於平緩。

(2)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電話增長率也不相同,因此各地進入基本飽和期的時間也不相同。

(3)各地在建設本地網時,應先編制基本飽和期的目標網規劃,即長遠發展規劃,根據目標網的規劃確定本地網的網路結構和局所佈局,近期建設要和目標網規劃相一致。

3.2 本地電話網的網路結構

(1)本地電話網是指一個長途編號區內的電話網。它是由若干個端局及匯接局組成的電話網,它包括城市、鎮、鄉村。在組建本地網,確定網路的等級結構,交換中心設置時,必須要按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對市農電話統一組網。

(2)大中城市本地電話網,由端局和匯接局兩級交換中心組成。按照二級網的網路結構組網。但對於在同一個本地網中不同縣、市和縣、縣的農村匯接局之間由於話務量較小,不足以建立直達中繼電路時,可暫時採用二級匯接,隨着通信的發展,在匯接局之間應逐步建立直達電路,以實現本地網的二級結構。

(3)實現數字化的縣本地網,不宜採用單局制方式組網。在建網初期容量比較小時,作為一種過渡方式,可先設一個母局和幾個模塊局,但要按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安排編號計劃。

(4)大城市電話網的匯接局,可根據需要設置帶用户的匯接局或純匯接局。

(5)採用二級結構的本地電話網,局間中繼方式,根據網路運營安全,調度靈活,相對穩定的原則,可組成來話匯接或去話匯接方式,少數本地網內可採用來去話匯接方式。當兩端局間話務量達到一定數量時,可以建立直達中繼電路羣。

3.3 本地電話網的合理佈局

(1)本地電話網的局所設置應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能滿足近期、遠期社會對通信的需求。交換局址、局數的確定要依據用户分佈、對全網的技術經濟比較、結合該地區的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分析來確定。交換機房土建工程要提前進行建設。

(2)在市區,每個電話局的服務半徑是依據用户密度、用户線路的傳輸衰減指標而定。一般單局服務半徑在線徑為0.5mm的情況下,最大為5Km(如用户線徑為0.4mm,則約為3.5Km)。

在郊區或農村,由於電話用户分佈範圍廣,因此可適當加大服務區半徑,但應採用必要的技術措施以滿足用户線路傳輸標準。

(3)交換區是指一個交換局連同接入的用户線組成的電話服務區,交換區應根據用户密度合理劃分,並儘量保持不變。

①城市中心的交換區,如原交換區面積在12Km 以內,不再改變交換區界,可採用加大電話局容量或另建新局進行區內混合放號的辦法來滿足用户的需求。

②對於市區邊緣的交換區,由於市內向外發展需要建新局時,可在不改變與鄰區區界和本區用户號碼的前提下,將該交換區分為二個或多個交換區。

③對於實裝率很高又一時無法擴建的分局,也不應採用分割交換區的方法來滿足用户需求。可採用鄰局在本區內設遠端用户模塊等方法進行過渡,而且遠端模塊局應使用規劃中本區的局號。

(4)匯接局的劃分應考慮局所的地理位置,局間話務流量流向的大小及中繼方式等因素。

(5)本地電話網內同一電話交換局的最大容量,由全網的總容量,網路的安全要求及技術經濟比較來決定。根據部頒《自動電話交換裝備系列》中規定數字程控交換機容量系列,並考慮到城市用户密度不斷增加,徵地又比較困難,可在同一局址內安裝多個交換系統,為避免交換機容量過於集中,電話局最大容量一般不超過15萬門。

3.4 交換設備的選用原則

(1)本地電話網內交換設備的制式不宜過多,一般城市中儘可能選用一種制式,必要時可選2―3種制式的交換機,今後,引進程控交換機應在部電信總局規定的制式中選用。

(2)設備選型要注意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功能的適用性,可維護性及經濟性。

(3)各地應根據其經濟條件和通信發展策略選用不同制式和類型的交換機。在大、中城市,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應積極採用程控數字交換機設備,經濟不發達的縣本地電話網也可採用其它制式的交換設備。

在選型中應選用已經批准進網的機型。

3.5 關於用户交換機進網問題

(1)用户交換機是指在工礦、企業、機關、學校等單位內設置的交換機,主要是用於這些單位內部用户之間的相互呼叫並通過至公用網的中繼與全網連通。因此,一般來説在單位內部話務量多時,可採用用户交換機的方式進網。

(2)用户交換機與公用網的連接可以通過人工方式連接。採用呼入經話務台轉撥到分機用户(BID)和呼出經話務台轉撥到局方交換機(BOD),也可以採用自動方式連接即:

去話:呼出只聽一次撥號音(DOD1)

呼出聽二次撥號音(DOD2)

來話:呼入自動直撥到分機用户(DID)

在用户交換機容量較大時,按用户交換機進網要求的規定,一般在話務量大時可以採用DID方式。

採用DID方式時,每一個自動用户交換機的分機號碼需要佔用一個普通的用户電話號碼,佔用的號碼資源較多,因此在號碼資源較緊張的城市要適當控制採用DID用户交換機的數量。同時用户交換機也可以採用人工方式進網或部分採用人工,部分採用DID方式進網。

(3)為了逐步調整某些城市用户交換機容量與公用交換機容量比例不協調的狀況,要加速發展公用電話網,以滿足廣大用户對通信的需求。

3.6 本地電話網的計費

(1)本地通話的計費採用複式計次方式,由發端局負責計費,但費率種類不宜太多,以免計費設備過於複雜。

(2)能對指定的部分用户作詳細話單記錄,供核對計次用,允許同時作詳細話單記錄的用户數,對萬門以下容量不超過20個用户,對萬門以上的交換局為2‰用户,每一個用户每次登記作詳細話單記錄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統計結束後按每個用户號碼打印輸出詳細話單。

(3)本地電話網的計費應按郵部字〔1990〕469號文件執行。

(4)用户交換機,專用交換機計費應按郵部字〔1993〕48號文精神辦理。

四、本地電話網局間中繼傳輸網

4.1 局間中繼傳輸網的概念

局間傳輸網是指由傳輸局(站)(該局站可設置在交換局內)以不同的傳輸手段(今後以光纜為主)連接各交換局而形成的實體路由網。它包括:長――市之間,匯接局之間,匯接局與端局及端局之間的中繼等部分。大、中城市中多個長途局間的傳輸應和本地中繼傳輸網在網路結構等方面,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4.2 本地中繼傳輸網的結構及演變

(1)在各局實現交換機程控化的同時,要加快實現局間中繼傳輸網的數字化。

①在城市市區內,匯接局間應根據中繼電路容量及城市管道網分佈選擇最短路徑逐步組成光纜網狀網或環形實體路由網。

②在一個匯接區內,匯接局與端局間應有光纜連通,並根據中繼電路容量逐步建成雙路由的傳輸網,確保網路安全。

③長途局與市話匯接局之間,可根據中繼方式,(特別是長途來話中繼方式)建立相應的光纜實體路由。

④城市至郊區(或農村)在近中期仍可採取輻射形式的星形網(本地網為複合網),用數字化手段逐步代替模擬傳輸設備。

(2)在大、中城市本地網實現中繼傳輸網數字化過程中,可逐步由準同步數字系列(PDH)向同步數字系列(SDH)過渡。在城市內局間中繼傳輸網數字化的初期,可用數字配線架(DDF)進行傳輸電路調度。第二步有條件時可採用SDH數字設備及數字交叉連接設備(DXC)來代替PDH的複用設備及DDF,使電路調度具有實時性和靈活性。

(3)大、中城市進城後的長途傳輸電路今後應逐步過渡到經傳輸局(站)內的DXC設備上加以連接。

4.3 傳輸設備的選擇

應根據傳輸容量的預測並進行技術經濟比較而定,城市中局間應用單模長波長多芯光纜,在城市至郊區(含農村)主要傳輸手段可因地制宜的採用埋式光纜、架空光纜、數字微波等。

在PDH向SDH過渡中,要按相關體制的規定進行。

4.4 根據網路管理體制要求,設置傳輸監控調度中心,對本地網傳輸系統進行監控及電路的集中維護和管理。

4.5 大、中城市本地網為提高局間中繼傳輸網的可靠性,出局中繼光纜路由一般應具備兩個方向,在逐步形成環狀光纜網的同時要增加光纜宂餘度,結合不同容量的DXC設備,逐步建成有自愈功能的動態網,使全網可靠性極大提高。

4.6 局間中繼管道的建設

(1)局間中繼管道是城市地下管網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建設中繼管道應根據城市規劃,並結合城市的馬路擴建改建方案進行,儘量減少破挖馬路次數以節省建設費用。

(2)在城市內管道的敷設,根據長遠期發展需要一次性規劃好。一般考慮要滿足20年以上需求。

(3)管道的容量(管孔數)應根據在規劃期內中繼線容量及採取的傳輸制式合理確定。

對進局管孔的容量應按該局能滿足終期中繼線容量需求。

五、用户線建設

5.1 按照線路經濟規律進行用户線建設

為適應市話持續高速發展和住宅用户在數量上佔多數的格局,必須改變市話機、線投資、立項方式,以達到在機、線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按照線路的經濟規律進行用户線建設。

各本地網應本着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一個規劃期所確定的發展目標來劃分局所、交換機和管線投資。

由於機線工程的經濟滿足年限不同,機、線工程項目無需一一對應。機、線工程的立項必須保證本地網電話發展規劃進度的實現,並且要隨着規劃的滾動進行調整。還要充分考慮到管、線工程週期長的特點,安排管、線先行,以保證機、線協調發展。

管道工程的滿足年限一般要在20年以上。應積極爭取城市市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不失時機地把通信管道建設納入市政建設統一規劃中去與市政工程同步進行。

主幹電纜的工程滿足年限宜為5年左右,配線電纜的工程滿足年限可為10年或更長些。

5.2 按交換區組織用户線路網

由局所規劃所劃定的交換局,有的包含幾個局號甚至幾個相距不遠的交換機房成為鄰接局。但交換局內的用户線路網應是一個統一整體。

交換區確定後,要根據區內用户分佈,規劃本區用户線的主幹管、線走向。一般以相交於局所附近的主幹街道為主軸線,每主軸線的管道供給一個由局所向外輻射的扇形地區。沿主軸線可每隔一處街道設置一分支管道。再結合中繼線的走向以形成本交換區完整的主幹管道網。每期工程的主幹電纜應儘量集中,採用大對數的電纜以減少佔用管孔。

具有鄰接局的交換局,配線電纜網是統一的。從兩鄰接局出發的主幹電纜可以同時引入某一交接箱。也可使其供線區域有一定側重,兩鄰接局間設置用户聯絡電纜。

5.3 推行固定交接區的交接配線

由於電話進入千家萬户的過程已在我國迅猛展開,必須不失時機地推行以固定交接區為基本特徵的每户可一對線或多對線並分線到位的交接配線建設。

實行固定交接區是把按電纜的結構容量劃區改變為按固定區域供線的交接配線原則。這個區域一般應依主幹道路和建築佈局進行劃分,一經劃定就要長期保持不變,以保持配線網的相對穩定。固定交接區是配線網的基本單位,也是營運管理的基本單位。

交接區範圍一般以終期400―800對局線容量,使用1200―2400對交接箱較為恰當。當日後發展到交接箱難以收容本區用户時,原則上也不要打亂,重新劃分交接區。可使原交接區一分為二,或者將區內新出現的大型集中用户作為單獨的交接區。

主幹電纜宜以5年左右的工程滿足年限分期建設,宜採用疊加擴容方式,即允許一個交接箱從不同主幹電纜供線,以減少工程改接。管道配線電纜原則上可採用填充電纜,以解決氣源問題。

分線到位旨在盡力縮短引入皮線,應依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和要求。對新建多層及高層住宅,一般應以配線管道結合樓內暗配線作到分線到户。各地應認真貫徹執行郵電部與建設部的聯合發文――郵部聯〔1992〕448號“關於在城市進一步搞好通信設施及管線配套建設的聯合通知”的規定。原有多層以下住宅區可因地制宜,採用配線管道電纜結合牆壁電纜或架空電纜結合牆壁電纜作到分線到單元門。對原有高層樓房,凡不具備暗管線系統的,宜在樓梯間作沿牆上升電纜。根據用户數量不同,每一至三屋在樓梯緩台配一分線盒是較適宜的。

在農村用户分散地區,不能照搬市區的分線到位措施,可採用明線,有線或無線用户集中器和用户複用設備延伸。

5.4 幾項傳輸措施

(1)用户線使用0.4毫米線徑電纜

為降低銅耗並提高管孔含線率,同時減少網路線徑變化引起的反射,以提高非話業務和長途通話的傳輸質量。今後,用户線原則上採用0.4毫米線徑電纜。只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0.6毫米線徑電纜(用於PCM傳輸)和0.32線徑電纜(出局管道擁塞處)。對少數高損耗的遠距離分散用户,可採用提高饋電電壓或帶增益的長距離延伸器、高效話機等措施來滿足傳輸需要。對於較集中的遠距離用户,宜採用數字複用傳輸系統。

(2)用户線模擬複用設備的使用原則

為保證必要的通信質量,用户線模擬複用設備只應作為在缺線地區裝機放號的應急措施使用。不得作為工程建設採用的設備。

現有環路載波設備,在質量穩定可靠、滿足進網要求的原則下,目前可在網中繼續安裝使用,但不宜過量發展。

(3)用户線數字複用設備的使用原則

用户線數字複用設備有銅導線和光纜作為傳輸媒介的兩種情況。

以實線為介體的設備,包括PCM系統和0+4等數字用户線複用設備,可作為缺線地區的裝機放號以及較集中的遠距離用户和個別數據業務較多的單位使用。

對用户線光纜,宜採用積極穩妥的態度。主幹電纜達到一定容量規模,經濟上又比較合理的採用光纜。當前,在遠距離的用户集中地區以及通信需求量大、業務種類多、要求高的特殊辦公樓,採用用户光纜是比較恰當的。

某些城市的商業、金融單位密集地區,由於用户密度大,業務種類多,實現光纖進大樓或光纖到路邊,將可發揮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另外,一點多址無線通信系統,適宜於分散的海島、山區和設線困難的旅遊風景區使用,可作為用户線的輔助手段。

隨着技術的進步,各種複用設備勢必迅猛出現,對這些設備的進網管理也應予以充分注意。

5.5 有線電視網的組建問題

為避免城市線路的混亂和重複建設,各地應積極爭取有線電視(CATV)傳輸物理網由電信部門提供。

規劃有線電視傳輸網時要和通信網統籌安排,CATV傳輸接點間的光纜應和通信中繼光纜、用户光纜相結合。如果城市電信部門已有規劃,或已建好光纜,也應積極提供給CATV使用。

CATV接點至用户的同軸饋線,如何與用户線複用系統相結合,需要着重研究和探索。

5.6 用户線維護與管理系統

由於市話的發展使用户線設備量迅速增長,必須在線路網建設的同時,安排現代化維護與管理的輔助系統建設,作為採用集中維護管理的物質條件。這些系統是:

(1)具有集中實時監測的充氣維護系統。

(2)用户申告集中受理和集中測試服務系統。

(3)線路維護查修管理系統。

六、關於本地電話網的編號

根據我國電話網編號計劃,我國電話網編號是由長途區號和本地電話號碼組成,總長度不超過10位,本地電話號碼最大位長將取決於分配給該本地電話網的長途區號位長。

對於二位長途區號的城市,本地電話號碼最長可達八位,用PQRSABCD表示。

對於三位長途區號的城市,本地電話號碼最長可達七位,用PQRABCD表示。

對於四位長途區號的城市,本地電話號碼最長可達六位,用PQABCD表示。

P位中的“0”用作國內和國際長途全自動字冠,P位中的“1”用作特服和新業務號碼的首位號碼,P=2―9將可以作為本地電話號碼和移動電話號碼的首位號碼。

本地電話網編號計劃是本地電話網規劃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重視和做好近期和中、長期的編號計劃。考慮近、遠期發展的需要,應做到相當長時間內編號計劃不做大的變動。

6.1 本地電話網編號原則

(1)為使我國電話網編號逐步向等位編號過渡,因此在確定本地電話網位長時,對採用三位區號的城市,本地電話號碼應逐步採用七位等位編號,對採用四位長途區號的城市,本地電話號碼應逐步採用六位等位編號。

(2)本地電話網宜按P位劃分編號區,以便於在同一城市設置多個長途交換機時長途來話的識別。各P位編號區內的局號數量應大致接近並留有餘地。

(3)本地電話網的電話號碼要相對穩定,要充分認識到本地電話網是全國和全世界電話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大量地、頻繁地改動電話號碼,不但給用户帶來不便,而且會使網上出現大量虛假話務量影響全網的接通率。

6.2 本地電話號碼升位改號的基本規定

(1)各本地電話網的規劃、設計等都必須包括編號計劃及近期升位、改號的方案。對於有一定規模容量的城市要創造條件,儘可能一次性完成本地網的升位,改號工作。

(2)在考慮本地電話網升位時,應做好近、遠期的發展規劃,使要相當長時間內編號計劃不做大的變動。升位間隔時間應儘可能長。

(3)規劃、設計交換區時,不僅要考慮技術經濟等因素還應考慮電話號碼變動的因素,儘量不變或少變用户號碼。

(4)對於採用數字程控交換設備的本地電話網升位時間可適當提前,對將來要改為分局的遠端模塊局,宜採用將來分局的局號。

(5)選定升位方法時,要明確保證割接時網路安全的措施。

(6)電話號碼升位時,為便於用户記憶,升位的局號與原有的局號要有一定規律性。

(7)升位改號後在一定時間內應採取減少無效呼叫的技術措施,如放錄音通知,使用“改號自動通知機”等,以減少由於升位、改號對通信質量的影響。

6.3 關於新業務號碼的問題

隨着電信業務發展,出現各類新業務,除原來的程控交換機上可開放的各種補充業務以外,還有各種信息業務、移動業務、無線尋呼業務及今後要發展的各種智能業務。為此,需對這些新業務的使用分配相應的號碼。由於目前關於新業務、信息台業務和智能業務尚在研究中,無明確的編號計劃,一些省市根據本地編號的情況制定了新業務號碼編號規定,為防止全國電話號碼混亂,促進新業務的使用,在郵電部編號計劃尚未正式公佈前應遵守以下基本規定:

(1)“160”是公用電話網人工信息台的特服號碼,“168”是公用電話網自動信息台的特服號碼。為了區分各種不同的信息類別和各種不同的信息,“168”後還有若干位號碼,這些號碼全國統一到什麼程度還要進一步研究。目前急需開放信息台的省、市,可按照本地情況作出編號計劃,並報郵電部電信總局審批,待正式編號計劃公佈以後,應按所公佈的編號計劃修改。

(2)為了充分提高號碼利用率,建議需要使用程控新業務的用户應採用雙音頻按鍵電話機,以使原來用作程控新業務的“14X”和“15X”留作其它業務使用。

(3)在本地電話網編號計劃中,原則上將“200”、“300”、“400”、“500”、“600”、“700”、“800”號碼不分配留作備用,以便今後開放智能業務時如需要可啟用這些號碼。

七、本地電話網中數字同步網、No.7信令網和網路管理網的規劃與建設

7.1 一個完善的通信網除了有傳遞話音、數據、圖象等各種信息的業務網外,還將有使全網能穩定、可靠、高效、優質、靈活運行及管理的支撐網――數字同步網,No.7公共信令網、網路管理網等。因此,在規劃、建設傳輸、交換網路的同時,除滿足話務量增長的需求外,還要統一考慮數字同步網、No.7公共信令網,網路管理網的規劃、建設工作,做到二者統一規劃,協調發展。

7.2 數字網的同步是保證數字網正常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確保數字信號的正常傳送,需對數字信號的頻率、相位進行同步,也即數字信號的比特同步,幀同步,這對傳送數據、圖象信號尤為重要。

本地電話網的數字同步網是全國數字同步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規劃與建設應與全國數字同步網的要求相一致。其主要內容為:

(1)同步方式應與全網一致,採用主從同步方式。

(2)時鐘等級。本地端局為三級時鐘節點,目前的匯接局為二級B類節點。用户交換機、遠端模塊和數字終端設備為四級時鐘節點。

(3)用於同步的頻率基準的傳送,應從位於高級時鐘等級的節點向位於同級或低級時鐘的節點傳送,絕不能向相反方向傳送,更不能構成環路。

二級節點的時鐘經數字傳輸鏈路向三級節點傳送頻率基準,三級節點的時鐘經數字傳輸鏈路向四級節點傳送頻率基準。

(4)為提高主從同步網的可靠性,三級節點的時鐘及同步單元應設置主用、備用兩套設備。每個同步單元應至少有兩個輸入口。二級節點與三級節點間,三級節點與三級節點之間應設兩條同步鏈路作主備用。主備用同步鏈路應分設在不同路由的傳輸系統內,至少應避免在一個傳輸系統內選用主備用的兩條同步鏈路。

(5)用於同步的頻率基準的定時信號可以從2Mb/s的基羣傳輸系統中提取。傳輸系統的發端定時應來自數字交換設備,數字複用的定時應在設備接收側從輸入信號中提取。

(6)傳送頻率基準定時信號同步鏈路應選擇可靠性高,誤碼低,漂移小等性能好的傳輸系統。目前選擇的優先順序為:

①三次羣以上的地下光纜數字傳輸系統。

②數字微波。

③三次羣以上的架空光纜傳輸系統。

④一次羣對稱電纜數字傳輸系統。

(7)對於進入公用電話網的專用網的數字網同步方面,按數字網同步的要求,採用主從同步方式,按它們在公用網中所處的交換等級設置相應的時鐘節點。

若專用網的時鐘等級高於本地電話網的三級時鐘等級,則視其時鐘精度的等級,可以準同步方式運行或可受控於公用電話網中高等級的時鐘節點(例如二級B類或二級A類時鐘節點)。

7.3 No.7信令網不但支撐現有電話網路,而且是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智能網(IN),公共陸地移動網(PLMN)的重要支撐,因此應積極採用No.7信令,重視No.7信令網組織與實施,使網路具有智能化,提供多種新業務,適應社會各界對通信的需求。

本地電話網中的No.7信令網是全國No.7信令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的規劃與組織應遵照部頒發的“No.7信令網技術體制(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其主要內容為:

(1)全國No.7信令網分為三級,即第一級為高級信令轉接點(HSTP),第二級為低級信令轉接點(LSTP),第三級為信令點(SP)。每個交換局(或中心)、特種服務中心、網管中心等都是一個信令點。

(2)大、中城市本地信令網中的信令轉接點和信令點分別相當於我國三級信令網的第二級LSTP和第三級SP。

(3)LSTP一般設在匯接局。它可以採用獨立的STP設備,也可採用和匯接局設在一起的綜合式信令轉接點設備STP/SP。

(4)在規劃和組織No.7信令網時,應重視信令網的安全可靠性,要採取必要措施,確保信令消息在信令網中傳遞的準確和暢通。因此:

①第一級HSTP採用兩個平行平面網,每個A平面和B平面內部各個HSTP間為網狀相連。A平面和B平面之間成對的HSTP間相連。

②每個LSTP通過信令鏈路至少要分別連接至A、B平面內成對的HSTP,LSTP至A、B平面兩個HSTP的信令鏈路組之間採用負荷分擔方式工作。

③每個SP至少連至兩個STP(LSTP,HSTP),若連至HSTP時,應分別固定地連至A、B平面內成對的HSTP。SP至兩個HSTP的信令鏈路組間採用負荷分擔方式工作,SP連至兩個LSTP的信令鏈路組間也應採用負荷分擔方式工作。

④每個信令鏈路組應至少包括兩條信令鏈路。

⑤每種雙倍份的信令鏈應儘可能採用分開的物理通路,其優先順序為:

a)分開的實體路由,例如兩條不同實體路由的光纜,或者採用不同的傳輸手段,如一條為光纜,另一條為數字微波。

b)採用同一條實體路由中同一種傳輸手段的不同系統,如同一管道中的光纜或者不同波道的微波系統。

c)同一載體中的不同系統,例如同一光纜中或者同一波道中的不同系統。

⑥為了保證信令網的安全性應當滿足a)或b)或c)的要求。

7.4 在本地電話網中建立的網路管理維護中心,要實行集中監控、集中維護管理,這是實現本地電話網維護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條件。為此,建立本地電話網網路管理應遵循以下要求:

(1)在本地電話網應建立網路管理維護中心。

(2)本地電話網的網路管理維護中心,在全國網管系統等級結構中是第三級中心,該中心對本地網同時具有網路管理和集中操作維護的職能。

(3)本地電話網的網路管理維護中心負責本地網的網路管理(包括話務管理、網路調度、質量管理等)和設置在本地電話網範圍內的交換、傳輸設備的運行管理和維護管理,並受上級網管中心的指揮和指導。

(4)本地電話網網管維護中心設置網路運行監控支持系統,集中監視設在本地網範圍內的長途、國際及本地交換機,局間中繼,長市中繼系統的運行狀況,並將重大故障信息送至所屬省網路管理中心。

對本地電話網的操作維護,設備運行,質量管理,網路資源管理和控制實行統一管理。

(5)本地網的網管維護中心還應具備對各機房,局所的防火、防盜、機房温、濕度、電源供給系統進行遠距監視、監測、報警和控制的功能。

(6)隨着本地電話網中採用數字設備比例的增加,應從現有的維護方式逐步轉變到集中監控、集中維護的維護方式。

(7)本地電話網網管維護中心配置的計算機系統應符合電信總局頒佈的技術規範的各項要求。

八、本地電話網開放新業務的要求

隨着電話網路的發展,用户對於新業務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目前在電話網上實現的新業務可以分成三類。

8.1 第一類業務是在目前電話網上的程控電話交換設備所能提供的各類補充業務,如縮位撥號,熱線服務,呼出限制,免打擾服務,查找惡意呼叫,鬧鐘服務,轉移呼叫,呼叫等待,遇忙回叫,缺度服務,遇忙寄存呼叫,三方通話,會議電話等。

這些補充業務在裝有數字程控交換設備的普通電話網上可以實現,在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及智能網(IN)上也可以實現,但在實現的廣度與深度有所不同。

8.2 第二類是信息業務,這類業務是向用户提供各種信息,這類信息業務在數量少,品種少的情況下可以用交換局內的錄音

通知設備來完成,但是在信息種類多、信息量大,特別有些信息需要經常修改時,採用在交換局內設置錄音設備不能滿足要求,可以採用設置信息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種信息。目前網上出現的“160”(人工)和“168”(自動)業務屬於這一類的自動聲訊服務,用户通過撥“160”或“168”號碼可以獲得有關交通、金融、生活、醫療、購物廣告、旅遊天氣、新聞教育、娛樂、郵電、專家諮詢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可以由智能網提供。

8.3 第三類業務是智能業務。按照CCITT Q 1200系列建議在CS-1階段(Capability Set 1)共有25種業務,這些業務中有些業務如縮位撥號,呼叫前轉(Callforwarding),會議電話,惡意呼叫跟蹤,發話限制等,在現有的電話網上利用現有的程控交換機的業務性能也可提供,但智能網上由於採用了No.7信令業務控制點等,因此,向用户提供的業務可更為靈活更加廣泛。此外還有一些在國際上使用較多的智能業務,如“800”號業務(被叫集中付費業務),虛擬專用網業務(VPN),計帳卡呼叫業務(ACC),呼叫分配業務(CD),呼叫重選路由分配(CRD),大眾呼叫(MAS),通用個人通信(UPT)等,則只有在智能網上才可能靈活方便和經濟地實施。

在上述這些基於電話業務基礎上的新業務中,屬於一些簡單的智能業務可以通過話音平台提供,但今後大量的智能業務還應該在使用No.7信令的智能網中開通。由於No.7信令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因此在No.7信令網基礎上開放的智能業務無論從用户使用範圍,靈活性,開放各種智能業務的效率及智能業務的管理等都很有益。

熱門標籤